位于北京市朝陽區(qū)的一座寫字樓大堂內,一個方頭方腦的機器人穿梭往來,忙個不停。每當有人走近,它就主動詢問:“需要幫忙嗎?有什么問題可以問我哦!”
聰明的機器人背后,離不開一個新職業(yè)群體——服務機器人應用技術員。2021年3月,人社部等部門發(fā)布的一批新職業(yè)中,服務機器人應用技術員位列其中。這讓從事這個職業(yè)的“90后”女孩路瑤更加堅定自己的選擇:“服務機器人蘊藏著巨大的市場機遇,我們的職業(yè)就是在創(chuàng)新實踐中應運而生的,相信前景更加廣闊。”
優(yōu)化功能
路瑤是一家機器人公司產品經理,也是一名服務機器人應用技術員。剛剛認識她的人幾乎都會好奇地問,服務機器人應用技術員到底是做什么的?“通俗地說,我們的工作就是幫助機器人針對現(xiàn)實場景的需求提供更好服務。”路瑤說。
路瑤勤于思考觀察。幾年前,她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到,服務機器人在旅游景區(qū)、圖書館、商場、餐廳的身影越來越多,于是主動選擇加入服務機器人行業(yè)。“我是學計算機專業(yè)的,從所見所聞中可以感覺到服務機器人行業(yè)良好的發(fā)展前景。”
路瑤的判斷沒有錯。近幾年,服務機器人在安防巡檢、生活服務、旅游娛樂等應用場景中大顯身手,對功能升級、運營維護等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旺盛。截至2023年3月底,她所在的公司服務機器人出貨量達4.8萬多臺,總服務人次近5億人。
服務機器人應用場景越來越豐富,路遙需要不斷調試、優(yōu)化服務機器人的各項功能,以求達到理想的效果。比如,設計遞送服務機器人時,要注重它的導航能力、承重能力以及遞送的精準度和穩(wěn)定性,確保配送湯水等食品不會灑出來。設計接待機器人時,更注重打磨機器人的語音交互能力,精準完成接待場景的交互能力。
采訪這天,路瑤正在對一款語音接待服務機器人進行調試。“它主要應用于圖書館場景,能否設計一個功能,讓它導覽時可以隨時中斷介紹并即時回答客人關心的問題?”在調試過程中,有人提出這個問題。
認真思考后,路瑤回答,“這個功能是可以實現(xiàn)的,但涉及客戶眾口難調的問題。比如在講解功能點上,有的客戶希望在導覽講解過程中可以打斷機器人,讓機器人即時回答對話問題;而有的客戶則希望機器人專注講解,保持介紹的連貫性。這兩個要求的功能實現(xiàn)起初是有沖突的”。
為此,路瑤建議為機器人做一個靈活性配置開關,可以在兩種方案間自由切換,既滿足個性化需求,又不影響機器人的應變效率。
這樣的調試工作,在許多人看來有點苛刻且枯燥,但在路瑤看來,作為新事物,服務機器人剛融入人群時難免“磕磕絆絆”。而自己的工作就是搭建服務機器人和人之間的橋梁,盡量實現(xiàn)二者無縫銜接,讓機器人“真有用”,并且?guī)Ыo用戶最體貼的感受。
解決痛點
“現(xiàn)在,我最關心的并非技術本身,而是如何讓產品更通‘人性’。”路瑤說。服務機器人已隨處可見,但如何提供更精準、更優(yōu)質服務,深入一線挖掘服務痛點、難點問題必不可少。她花費大量時間蹲點調研,經常到服務機器人高頻使用場景去觀察,記錄下客人所遇到的問題,探尋機器人怎樣更好地幫助人。
調研中,路瑤發(fā)現(xiàn)許多地方在推動普惠型養(yǎng)老服務時,在意外防范、數據管理、適老化等方面都存在不少痛點。“我與團隊開展多次項目評審,梳理出智慧社區(qū)養(yǎng)老服務型解決方案。”路瑤說,經過模型訓練的陪伴機器人,能夠具備適老化交互設計,老人無需額外學習復雜的智能設備操作規(guī)則,只通過語音交互就可以喚醒機器人,實現(xiàn)檢測、報告、提醒、就醫(yī)等功能。同時,陪伴機器人還可添加家屬、社區(qū)作為緊急聯(lián)系人實現(xiàn)緊急呼救功能,守護老人的安全。
“服務機器人應用技術員應該是掌控全局的人,從收集整理客戶需求,把需求轉變成可以落地的功能,再到機器人功能的測試驗收,我們要經歷一款機器人產品生產設計的全生命周期。”路瑤說。
在日復一日研究產品的同時,苦練內功必不可少。和客戶溝通、開發(fā)功能、測試產品……一天忙碌下來,路瑤會翻出一堆行業(yè)資料研讀。為了積累專業(yè)能力,她除了搜集服務機器人的相關新聞,還要查閱報告、聆聽講座、翻閱最新論文,從中學習技術進展、了解市場動向。
“服務機器人技術日新月異、應用場景極大豐富,每時每刻都在不斷變化。每到一個新領域,都會發(fā)現(xiàn)有更多需要‘充電’的地方。要想跟上時代,就必須時刻保持學習狀態(tài)。”路瑤說。(經濟日報記者韓秉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