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的小幫手
將機器人融入日常生活還將要求機器人之間以及機器人與人之間進行更可靠的交流。盡管無線技術取得了進展,諸多障礙依舊束縛著機器人之間進行交流。在任何給定環(huán)境下,機器人能夠進行多么好的交流,對此進行模擬或者進行預測仍然是困難的。而且,依賴現(xiàn)有通信技術控制機器人的方法受到噪音的妨礙——作為外部信號和數(shù)據(jù),噪音使得發(fā)送和接收命令變得困難多多。當機器人需要交流的時候,它們需要可能保證它們所需要的帶寬的更可靠的交流方式。解決這一問題的一個有力的新辦法包括就近測量一只機器人所在環(huán)境的通信質(zhì)量,而不是試圖運用模型來預測。
機器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目前也相當有限。盡管聲音傳感器和語音識別軟件令機器人能夠理解和回應基本的口語命令(如“到門那邊去”),但這樣的互動就范圍和詞匯來講仍然是狹窄和膚淺的。人與機器人之間進行更加密切的交流有可能令機器人具備向人求助的能力。
結(jié)果是,當一只機器人正在完成某項任務時,甚至極其細小的人為干預都將完全改變該機器人處理某個問題的方式,并極大授權(quán)這部機器做更多事情。我在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能實驗室的研究小組開發(fā)出的系統(tǒng)能令多組機器人裝配宜家的家具。只要需要裝配的家具部件夠得著,這些機器人就可以協(xié)同工作。當某個部件(比如一只桌腿)夠不到,就有一只機器人意識到這個問題并用英語句子請求人將那只桌腿遞給它。收到這只桌腿后,機器人就能繼續(xù)裝配工作。機器人理解錯誤并取得人的幫助的能力,代表著人與機器之間邁出了實現(xiàn)更具協(xié)同意義的合作的一步。
機器人先生,非常感謝
在一個遍布機器人的世界,人們早晨醒來后,可能會派個人購物機器人去超市買回早餐需要的蔬菜和牛奶。到了超市后,機器人或許會遇到這樣的人:他們也在自行購物,但乘坐無人駕駛汽車到達超市,并使用無人駕駛的購物便車;購物便車會將他們直接送達他們想要的物品那里,然后提供有關該商品新鮮度、產(chǎn)地和營養(yǎng)價值的信息——這也能幫助視覺受損的顧客安全瀏覽超市里的商品。在一個由無所不在的機器人技術塑造的零售環(huán)境中,人將管理和支持機器人,同時向顧客提供建議和人性化服務。相應地,因為生理上的原因,人在完成某些工作時會比較困難或者深感乏味,機器人將實現(xiàn)這些工作的自動化,以此來支持人。這樣的工作包括:為貨架上貨,清潔窗戶,打掃人行道,兌現(xiàn)顧客的訂單。
個人計算機、無線技術、智能手機和方便下載的應用軟件已令獲取信息和計算技術的渠道民主化,并已徹底改造人們生活和工作方式。未來一些年,機器人將進一步拓展這場數(shù)字革命,令其進入自然領域,并更深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其結(jié)果將一樣是意義深遠的?!?/div>
(作者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電氣工程與計算機科學系教授。本文原刊于美國《外交》雜志2015年7/8月號,原題:“The Robots Are Coming”。聽橋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