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一份牛肉炒飯。”“我要一份臘腸炒飯。”每到飯點,中國計量大學東校區(qū)食堂二樓的炒飯窗口就排起長龍。

只見師傅在料盒中依次放入米飯、蔬菜、雞蛋、小料,選擇炒菜運行模式,等待170秒后,一份誘人的炒飯便新鮮出爐了。這份炒飯并非由學校的食堂師傅制作完成,而是出自于學校新引進的“炒飯機器人”。近日,這位特殊的“廚師”成為了學生們的“新寵”。
潮新聞記者看到,這款炒飯機器人能對油、鹽、醬油、醋、水、糖、辣油、酒、香油等10種調(diào)味料進行定量選擇,通過對油量、調(diào)料量、火候、下料順序的精準設置,實現(xiàn)無油煙炒制,同時保證了炒飯的出品標準。

“以前是師傅在鐵板上做,我們在主題教育調(diào)研活動中收到了師生反映,現(xiàn)場制作油鹽的量比較隨機,有時口味會偏重,且油煙比較大,免不了讓餐廳大堂變得‘煙霧繚繞’。”學校后勤服務中心餐飲部副主任鮑華兵說,了解到師生們的需求后,后勤服務中心立即前往機器人公司進行專項調(diào)研,在了解炒飯機器人在部分社區(qū)的使用情況后,提出了優(yōu)化食堂就餐環(huán)境的解決方案。“我們第一時間引進炒飯機器人,并迅速投入使用,得到了廣大師生的一致點贊。”
現(xiàn)場制作炒飯的張師傅介紹,“炒飯機配料有統(tǒng)一標準,翻炒比人工均勻,還可以自動清洗,大大降低了廚師的勞動強度,而且全程封閉自動操作,食品衛(wèi)生有保障。”
“我平時喜歡吃的清淡一些,這個炒飯油量不是很多,很符合我的口味。”大一學生姚志奇初嘗炒飯后,對炒飯連連稱贊。
“跟人工炒出來的味道沒什么差別,我挺喜歡吃的。”另一位大一學生陳愷昕說。
接下來,學校還將嘗試炒面、炒米線、炒河粉和簡單炒菜的制作,豐富菜品,讓在校師生有更多的選擇。
中國計量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青年教師蔣晗博士認為,從飲食健康的角度來看,希望食堂提供的餐食能夠少油少鹽,盡量選擇天然調(diào)料,炒飯機器人恰好滿足了這一要求。她表示,炒飯機器人受到師生追捧的同時,要保證出菜速度,優(yōu)化師生的就餐體驗感。除此之外,可以考慮實現(xiàn)后廚可視化,讓師生吃得更加放心。
“量大后勤一直秉承著‘用心服務每一天’的理念,今后將持續(xù)開展好理論學習和調(diào)查研究,努力解決師生在校園生活中急難愁盼的問題,為師生提供更加優(yōu)質(zhì)、便捷的后勤保障服務。”學校后勤服務中心副主任朱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