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浙江嵊州市的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基地內,一名采茶工正在作業(yè)--它是名優(yōu)茶葉采摘機器人,單個機械臂采摘一片芽葉只2.5秒,芽葉識別準確率達到85%。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4月2日從浙江理工大學農業(yè)機械團隊獲悉,目前調試的采摘機器人已是第三代,是陳建能教授主持的省“領雁”研發(fā)攻關計劃課題的階段性成果。
青年教師賈江鳴告訴澎湃新聞,采茶是農業(yè)機器人采摘技術中最難的領域,要突破芽頭識別、定位、采摘速度等難點。“蘋果、番茄這些農作物容易識別,采摘慢一點也無所謂,而茶樹嫩芽、老芽的區(qū)別不是很大,形狀又不規(guī)則,識別、定位的難度大大提升。”他說,特別是“明前茶”經(jīng)濟價值高,以龍井茶為例,4萬個芽頭才炒出一斤干茶,對機器人的采摘速度要求很高。團隊2019年開始在人工智能深度學習、深度相機定位、機器人采摘末端執(zhí)行等技術上進行研發(fā),突破了一個個難點。目前,第三代采茶機器人的芽葉識別準確率達85%,采摘速度從第一代的單個機械臂摘一片芽葉十幾秒提升至2.5秒,未來預計在多臂操作的情況下,一臺機器能替代3~5個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