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來自Quanta magazine的文章專訪了著名機器人專家Hod Lipson(霍德利普森),討論如何定義機器人的自我意識,為什么機器人的自我模擬和自我意識很重要,以及它可能帶來什么。
Lipson來自哥倫比亞大學創(chuàng)意機器實驗室,他說他想親自打造具有自我意識的機器。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公開地面對一個棘手的概念——意識——這在他的同事中常常被視為禁忌。他說:“在機器人和人工智能領(lǐng)域,我們曾經(jīng)視意識為禁忌,我們不允許觸及這個話題。但在我看來,意識可以說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大問題,與生命起源和宇宙起源一樣。什么是感知,什么是創(chuàng)造力?什么是情感?我們想知道人之所以為人的意義,我們也想知道如何人為地創(chuàng)造出這些東西。是時候直面這些問題了。”
根據(jù)Lipson的觀點,感知或自我意識的基本構(gòu)建塊之一是“自我模擬”(self-simulation):建立一個人的身體及其在物理空間中如何運動的內(nèi)在表征,然后使用該模型來指導(dǎo)行為。早在2006年,他就開始研究人工自模擬(artificial self-simulation),他設(shè)計了一個海星形狀的機器人,利用進化算法(以及一些預(yù)先加載的“物理學提示”)自學如何在桌面上向前翻轉(zhuǎn)。但他表示,2012年現(xiàn)代人工智能技術(shù)的興起(包括卷積神經(jīng)網(wǎng)絡(luò)和深度學習)“給整個研究領(lǐng)域帶來了新的活力”。
在2019年初,Lipson的實驗室開發(fā)了一個機器人手臂,它利用深度學習完全從零開始生成自己的內(nèi)部自我模型——他形容這個過程“就像一個咿呀學語的嬰兒觀察自己的手”。“當談到自我意識時,人們認為機器人會突然醒來,說,‘你好,我為什么在這里?’但自我意識并不是黑白分明的。它是從一些非?,嵥榈氖虑殚_始的,比如,‘我的手要往哪里移動?’這是同一個問題,只是時間跨度更短。”
以下是Quanta magazine與Lipson的討論摘錄:
Quanta:自我模擬和自我意識是一回事嗎?
Lipson:一個能夠自我模擬的系統(tǒng)在某種程度上是具有自我意識的。它能在多大程度上模擬自己——模擬的逼真程度,模擬的時間范圍——所有這些不同的因素都影響到它有多少自我意識。這是一個基本假設(shè)。
Quanta:為什么需要物理機器人?為什么不在一個非實體系統(tǒng)中研究自我意識呢?
Lipson:我們在尋找一個可以模擬自身的封閉系統(tǒng)——要做到這一點,它需要有輸入和輸出,但也必須有一個邊界,一個你描繪“自我”的地方。機器人是符合這些條件的一個非常自然的存在。它有動作,有感覺,并且有邊界,所以可以有事情發(fā)生在它身上,有東西可以讓它模擬。我是機器人專家,這是我的第一選擇。
Quanta:人工智能如何對機器人的自我意識起作用?
Lipson:出于某種原因,我們很高興讓機器人(使用AI)了解外部世界,但當涉及到它們自己時,出于一些奇怪的原因,我們堅持手工編碼模型。所以我們所做的實際上是相當瑣碎的:我們說,“讓我們把人類建造的所有基礎(chǔ)設(shè)施都拿來幫助機器人了解世界,我們要讓它關(guān)注自己內(nèi)部。”
Quanta:一個能夠自我模擬自己身體的機器人和一個能夠擁有內(nèi)部“思想”(聽起來更像是“自我意識”的非正式含義)的機器人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
Lipson:我們正在做的其他一些項目與自我建模有關(guān),但模擬的不是身體,而是認知過程。我們正在朝著這兩個方向邁出一小步。相信這最終會達到人類層面的認知水平,甚至更高,這完全是一種信念的飛躍。
Quanta:所以你假設(shè)這兩條路徑——自我模擬身體和自我模擬大腦——會交匯在一起?
Lipson:完全正確。我認為這都是一回事。這就是我們的假設(shè),讓我們來看看我們將能夠推進到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