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外媒體報道,韓國最大外賣公司Woowa Brothers、送餐應用 Baedal Minjok運營商宣布,公司未來將在首爾部署外賣機器人,半小時內便可將面條、感冒藥以及雜志等市民訂購的商品送至家中。
公司創(chuàng)始人金奉珍 (Kim Bong-jin)認為,小冰箱大小的外賣機器人將有助于其外賣服務Baedal Minjok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金奉珍表示,“我們的目標是削減成本,減少與商品交付有關的事故,并解決韓國的勞動力短缺問題。”
對42歲的金奉珍來說,這不僅僅是一個實驗。公司的Dilly機器人將在三年內開始為顧客送外賣。Woowa Brothers去年12月從高瓴資本(Hillhouse Capital)、紅杉資本(SequoiaCapital)和GIC那里籌集到了3.2億美元,以幫助開發(fā)一款將于今年晚些時候推出的外賣機器人原型機。據市場研究公司MarketsandMarkets Research稱,預計到2023年,全球服務機器人市場將增長近兩倍達到298億美元。
“我們已經證明,我們可以賺錢,所以我們寧愿抓住時機,更積極的投資,” 金奉珍說。“我們必須不斷地改變和試驗。”
目前金奉珍的創(chuàng)業(yè)公司價值合27億美元,每月處理約2800萬份訂單。在韓國用機器人送外賣上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金奉珍的我機器人必須能夠在遍布高層住宅建筑的城市中順利導航。他找到了一個解決辦法,那就是與當?shù)氐囊患抑圃焐毯献?,讓電梯與送貨機器人進行交互。
公司目標是爭取像李東宇(Lee Dong-woo)這樣的潛在客戶,他每周至少在家里點一次外賣。從炸雞、米粉到送到門口的生牛肉,所有的東西都可以通過外賣得到。
這位39歲的首爾白領說:“我一點也不介意機器人接到我的外賣訂單”“事實上,我更喜歡它,因為我不必和送貨員打交道,有時未免令人不快。”
金奉珍一直在招募一支機器人工程師隊伍,并與總部位于加州桑尼維爾的貝爾機器人公司(Bear Robotics Inc.)合作,該公司一直在開發(fā)將菜肴送到顧客面前餐桌的餐館設備。金奉珍認為他的Dilly外賣機器人最終將能夠處理簡單的差事,包括扔垃圾或送自制午餐等任務。
市場研究公司IDC分析師張靜冰(音譯,Jing Bing Zhang)說:“使用機器人做人類不想做事情的趨勢越來越明顯。”“仍有許多技術挑戰(zhàn)需要克服。特別是在新加坡、上海、首爾等城市,無論是被其他車輛撞到還是撞到人,外賣機器人都會有一些安全隱患。“。
金奉珍此舉在早期遇到了一些人的抵制,這些人害怕機器人在他們的公寓里竄來竄去。批評人士說,Dilly外賣機器人會嚇到孩子們,使他們的房產變得不那么有吸引力。
“一些居民可能仍然更喜歡人類,因為他們不習慣與機器打交道,”金世澤(Jin Se-taek)說。金世澤是首爾城南一座公寓樓里大約1100戶家庭的代表。“如果我們要允許機器人進入公寓,我們就必須進行投票。”
金奉珍曾經應對過不少挫折。2015年,他公司的現(xiàn)金告罄,在接受當?shù)夭宛^將傭金降至零的要求后,他的錢一度只夠支付下一個月的員工工資。這一決策吸引了公眾以及更多用戶和企業(yè)對這款應用的贊譽,隨后公司足夠多的廣告收入,足以抵消早先損失,并使得Woowa Brothers在下一年實現(xiàn)盈利。
金奉珍早先是韓國互聯(lián)網公司Naver的一名網頁設計師,他說自己沒有頂級大學文憑,也沒有在三星或谷歌任職的光輝履歷,因此更愿意冒險。根據市場研究公司CB Insight的說法,盡管公司是韓國的六大獨角獸企業(yè)之一,但金奉珍并不認同員工工作的時間要更長。其將員工的每周工作限制在35個小時之內,比韓國大多數(shù)公司少5個小時。到目前為止,他對生產率的提高感到滿意。
金奉珍說:“我們不是為了放松工作才推出機器人的。”“我的目標是創(chuàng)造一個我們可以更好集中精力的工作場所。對于如何改變我們的工作方式,從而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我們不應停止思考。”(騰訊科技審校/皎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