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了解,蘇州大學機電工程學院院長孫立寧教授是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國家“863”計劃微納制造技術主題專家,是我國機器人研究領域的專家。
手術機器人的普及需有專用醫(yī)療網絡
孫立寧告訴記者,“達芬奇”是商業(yè)化最為成功的醫(yī)療機器人之一。雖說目前已有機器人參與到手術中,預計在5年內才能真正普及,并實現遠程遙控機器人做手術。要實現的這樣的目標,“必須有兩個保證,一個是硬件的保障,一個是軟件也就是技術的保障。”
首先,硬件主要是指5G網絡。“要保證5G的醫(yī)療網絡與一般的商用網絡區(qū)分開。”孫立寧稱,目前他們做的機器人遠程遙控手術主要是在研究領域,比如專家在北京,遙控在延安的機器人來做手術?,F在的網絡有2-3秒的延時,5G應用后延時不存在了,但必須保證網絡的連續(xù),萬一斷了怎么辦?所以建立應用于醫(yī)用機器人的專用網絡是前提。
其次,軟件主要指技術層面。“比如在做手術前,要事先仿真模擬一下。而且,手術現場也是有醫(yī)生的,只是現場的醫(yī)生護士水平可能比專家要低。網絡暢通的時候,外地專家就遙控機器人去做,一旦發(fā)生問題,當地的醫(yī)生立馬急救,可能手術效果不是那么好,但能保證手術基本完成。”
“在普及前,就需要制定一個應急的標準,機器人一旦故障怎么辦?當然,在手術現場,機器人主要還是起輔助作用,醫(yī)生并不離開。”孫立寧說,就目前的研究狀態(tài)來看,預計在5年內,可普及遠程遙控機器人做手術。“我們團隊研發(fā)的手術機器人,已經跟華為建立合作伙伴關系。5G網絡和遠程醫(yī)療的結合,我認為在5年之內能夠實現。而腹腔手術和骨科手術,是近期會率先得到示范應用。”
青少年機器人培訓不能純商業(yè)化
近年來,青少年機器人培訓機構如雨后春筍般冒出,越來越多的家長心甘情愿掏錢來給孩子上培訓班。孫立寧認為,機器人培訓從剛性的發(fā)展來看是對的,但脫離了教育目標、純商業(yè)化的培訓他并不看好。
“要想清楚一個問題——我們讓孩子學習機器人的目的是什么?我認為應該是要提高創(chuàng)新力、動手能力、思維能力、合作能力,甚至要對學科知識有幫助。”孫立寧解釋稱,比如說每堂課要設定目的,獲得什么知識點,但如果這個機構不專業(yè),不懂教學,拿幾個機器人讓孩子玩,沒有很好的培訓,那就只是玩,用了很多時間卻沒有啟發(fā)能力。所以,他認為這種培訓應該要有標準。
孫立寧說,正是看到這樣的需求,“國家相關機構也正在制定中小學教育機器人培訓標準,標準要求教師對這一學科有一些背景,對教育有一定理解。并幫助設置好課程體系、教材、課件、教具,這樣學生們才能學到東西。”他表示,預計最近一兩年相關標準將會陸續(xù)發(fā)布,并且不斷完善和修改。
建議重慶引進機器人高端人才團隊
作為我國機器人領域的專家,孫立寧對剛閉幕不久的首屆智博會表示肯定,“我們看到了重慶發(fā)展智能化產業(yè)的決心,我們也希望把技術轉移到重慶,目前還在探討。”
孫立寧表示,重慶在機器人產業(yè)上的布局是對的,也具備了一定的優(yōu)勢,比如機器人的檢測中心重慶就有。而重慶發(fā)展機器人產業(yè)的區(qū)縣,孫立寧也去過好多次。
對于重慶在機器人領域人才的短板上,孫立寧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議:“我們看到已經有學校在建立機器人相關的學科,這是正確的。另外,也可以通過招商引資成團成批的引進高端人才團隊。人才進來了,自然會輻射帶動很多人,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h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