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絡信息產業(yè)中,芯片被比喻為心臟,操作系統被比喻為靈魂,而“缺芯少魂”一直是中國網絡信息產業(yè)的切膚之痛。近日,美國政府對中興通訊發(fā)出出口禁令,小小的芯片立刻成為了中興通訊頸上的絞索。事件一出,立即引爆了輿論對于“中國芯”的討論,并激發(fā)了國人對于中國尖端產業(yè)自主創(chuàng)新的思考。
我國的芯片工藝技術與發(fā)達國家的差距客觀存在,走老路必然一直落后于人,與其哀嘆,不如牢牢把握住下一個大趨勢,謀求彎道超車。近年來,人工智能與物聯網技術在中國得到了突破式的發(fā)展,作為一項新興技術,在經歷了最近幾年的技術積累、升級、發(fā)酵之后,人工智能正在以AI芯片作為載體而全面崛起,而這樣的新的應用場景,給了中國芯片行業(yè)重新和發(fā)達國家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的絕佳機會。不少人工智能企業(yè)已經開始計劃布局芯片開發(fā),上海器魂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上海器魂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下文簡稱Machine Mind)是國內知名人工智能公司小i機器人內部孵化的科技公司,是一家專注于“人工智能+智能硬件”解決方案的提供商。成立伊始,Machine Mind就將打造語義AI芯片列為了公司的發(fā)展愿景之一,并一直為此專注打磨自己的AI核心能力。
Machine Mind為何要積極布局AI芯片,分析人士指出,國內智能硬件產品還是嚴重存在“缺芯少魂”的現象,比如服務機器人、智能家居、智能車載等應用。目前,Machine Mind所提供的服務主要基于云端的自然語言處理,中文語義理解、知識推理等技術,但要加快整個行業(yè)的產業(yè)化進程,就需要給硬件或終端賦能AI技術,并有效降低技術成本,芯片是必然的選擇。因此,打造性能出色的適用各種智能終端的AI芯片不可或缺,有了它,Machine Mind的AI技術就可以嵌入到任何終端和設備上。
Machine Mind的核心能力在于以語義識別技術為核心,包含多輪對話、自動上下文、多意圖理解、深度推理、知識庫等能力的自然人機對話技術。器魂通過將自身的技術植入智能硬件,為用戶提供智能化服務。
以服務機器人為例,Machine Mind賦能的機器人能夠準確理解諸如“幫我把會議室的燈調亮,再把電視打開”這樣的多意圖指令,在智能家居中,用戶可以通過機器人,對接入了智能家居系統的任何設備進行多意圖控制。機器人只是器魂人工智能技術的硬件載體之一,把載體更換成智能音箱、智能玩具等其他智能硬件,也都可實現這樣的功能。
Machine Mind聯合創(chuàng)始人兼CEO何嘉表示,未來幾年,“AI智芯”將會是Machine Mind的重要目標。
“我們希望首先完成語義智能芯片的開發(fā),以幫助硬件產品和廠商快速賦能普通產品和批量改造舊產品,實現萬物智能快速覆蓋,推動智能硬件產業(yè)化的發(fā)展”,何嘉表示,Machine Mind正積極推動自身打造AI芯片的進程,并希望能夠制造出成本可控、性能保證的AI芯片。作為中國人工智能產業(yè)鏈中的一員,Machine Mind也期待和全產業(yè)鏈的合作發(fā)展,為中國告別“缺芯少魂”,國產芯片早日彎道超車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