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機器人三個字,不得不提的就是日本現(xiàn)代機器人之父石黑浩。他不僅是日本大阪大學的教授,更是注重于研發(fā)仿人形機器人的專家。

1963年10月23日,石黑浩出生在一個日本的傳統(tǒng)家庭,他的父母都是老師。而在學校里他整天畫畫,并不是一個聽老師話的乖學生。小時候他就喜歡爬山,還經常捉蟲子,把它們的的身體結構重組。在大學里他選擇了繪畫專業(yè),直到大三的時候因為學校的一門課,他發(fā)現(xiàn)了自己對計算機的興趣,從此與實驗室結下了不解之緣。
2000年,石黑浩研發(fā)出第一個人形機器人:一個可以自動揮動鋼臂,并在輪式平臺上移動的機械式裝置。但他認為,如果想日后真正的在人類生活中應用機器人,那么一個逼真的,人形化的外觀是至關重要的。
石黑浩認為他的第一個機器人應該和一個小孩差不多大(大概3.5英尺高),而想來想去,只有他的女兒是最合適的人選。最終在他妻子的幫助下,他建出以他女兒為原型的機器人ReplieeR1,而字母R 代表著女兒Risa. 這個“人形女兒”的傳奇故事廣為流傳,也給了他進一步研究的信心。
2005 年,石黑浩又公布了機器人ReplieeQ1。這次他以一個著名的東京新聞播報員為模型。有了更充足的資金,這個機器人不僅可以自如地活動上半身,嘴唇還可以同步到錄音。石黑浩實驗室又進行了幾次研究,其結果在日本的一個主流機器人雜志上發(fā)表; 實驗室還多次參與了拍攝電視; 甚至在韓國有人模仿他的機器人。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關注他的研究和作品,他最初的想法得到了認可。

但是他并不滿足,他知道前兩次的設計,無論是年幼的女兒,還是受歡迎的播報員都不能像一個專業(yè)的科學家那樣幫他們分析結果,所以他最終決定給他自己做一個機器人復制品并命名為Geminoid HI。他和實驗室的影響力不斷擴大,不斷出現(xiàn)在亞洲和歐洲的電視節(jié)目中,還收到了來自各種會議和博覽會的邀請。

但是,隨著研發(fā)出的機器人越來越接近人類,人類對他們的期望也越來越復雜。2011年,石黑浩剛開發(fā)了他的第一代Geminoid F,并和加利福尼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共同發(fā)表了一項關于同情心的神經元的研究。
研究人員使二十多位二三十多歲的人分別觀看了三個視頻:仿人形女性機器人,同一個機器人但只是機器模型,以及機器人的人類原型,并用fMRI機器掃描了他們的大腦。而只有在觀看仿人形機器人視頻時,主體大腦的頂葉皮層最亮,而正式這個區(qū)域連接著我們的身體以及名為“同情”的神經元。這個實驗表明即使很微小的姿勢也會引起大腦中的認知矛盾,從而引發(fā)不可思議的谷底效應。因此,回到實驗室后,石黑浩把重點放在了人形機器人最微小的變化中如下巴的傾斜,頭部的旋轉,微笑的角度等等。
石黑浩認為人形機器人的存在是必要的,人們需要與自己來一場真正的談話。“我不知道你在想什么,但我知道我在想什么。我確實需要了解你的意圖,但那并不是最主要的。在此之前,我想在大腦里清楚一些東西。否則怎么交流呢?”
羅薩里奧·索貝洛,一位來自巴勒莫大學的教授表示,人們和人形機器人能達到如何親密的程度還是一個謎。“你能想象自己去親一個機器人嗎?去親一個橡皮質地的人而不是有著血肉之軀的人。但確實有人有這樣的愛好和需求。人類的性需求和戀愛關系有時有著不可避免的混亂。而有些人喜歡簡單的單純的關系,唯有機器人能滿足他們的心愿。“但是現(xiàn)在還做不到”。
長期以來石黑浩都致力于研制外形突出的女機器人,因為在他看來人們更容易喜歡一個好看的女人而不是一個丑陋的女人。

2015年,石黑浩研制出了他“最美麗”的作品,名叫艾莉卡。她被放置在東京的未來科學博物館中。她可以自動運行,解析人類的語言,并運用了神經網絡技術來定制答復。艾莉卡目前被應用在三所日本大學的科學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