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次機器人大賽有150多個國家代表隊參加,6名阿富汗女孩設計的機器人算不上高端,操控技術也有待提高,但她們幾經(jīng)波折到美國參賽的故事打動了很多人。 為到美國參賽,女孩們從阿富汗西部赫拉特省奔波數(shù)百公里到位于首都喀布爾的美國使館辦簽證,卻遭遇拒簽。 “第一次被拒簽,我哭了。感覺幾個月的努力都白費了。”法蒂瑪說。 經(jīng)與美國國務院交涉,女孩們得到第二次機會。然而就在面簽前兩天,阿富汗發(fā)生自殺式爆炸襲擊,法蒂瑪家人擔心她的安全,勸她放棄。“我使出渾身解數(shù),甚至不惜同父母吵了一架”。
過了父母這道關,法蒂瑪還是沒能逾越美國使館這道坎。6名女孩的簽證第二次被拒。 這一次,法蒂瑪感到阿富汗隊“被遺忘、被拋棄了”。她們滿懷憧憬的“參賽夢”被擊碎了。 法蒂瑪與她的5名同伴是在阿富汗隊公開選拔時從150多名報名者中脫穎而出的。雖然她們十分珍惜這次機會,但卻對機器人毫不了解。 她們從零學起,惡補科技、機械工程等課程。可是阿富汗關于機器人的教材極少,教練只好先從網(wǎng)上自學,然后再教給孩子們。 參賽過程中,她們還曾陷入“無米之炊”的困境。今年初,大賽組委會將裝配機器人的零部件統(tǒng)一郵寄給各國。阿富汗海關檢查零配件包裹時,懷疑這是為恐怖組織提供的武器零件,扣押了3個月。女孩們只得先用一些手工零件組裝簡易機器人進行練習。
零部件最終被放行,又逢齋戒。時間緊、任務重,女孩們只能放學后加班加點,埋頭于成百上千個陌生零件中。幾天后,第一個機器人誕生了。但由于無法完成比賽規(guī)定動作,她們不得不推倒重來。最終參賽的機器人,是她們在短時間內(nèi)設計制造的“第二代”機器人。 “當同學告訴我簽證已辦好時,我簡直不敢相信。”法蒂瑪回憶起反轉(zhuǎn)的一幕,難掩興奮之情。
孩子們最終拿到了簽證,動身前往美國。 “她們最終能來美國參賽,就是最大的成就。”負責協(xié)助此次阿富汗代表團參賽的羅婭·馬哈布博說。 慶祝晚宴上,阿富汗駐美大使哈姆杜拉·穆伊多次表示,他為女孩們的努力和堅韌感到驕傲。 目前,阿富汗還有許多女孩被家庭和社會忽視?;貒?,法蒂瑪打算將自己的經(jīng)歷分享給更多小伙伴,激勵同齡人不要放棄每個學習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