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造房子,這已經不是「新」聞了。
傳統(tǒng)建造技術屬于能耗密集型產業(yè),不僅耗時長,也具有一定的危險性。目前已經報道過的自動化建筑機器諸如壘磚機器人、門架式 3D 打印機,甚至可以建造墻面的無人機……盡管他們各有特色,卻都是基于某個坐標搭建機器系統(tǒng),然后以此為中心進行構筑。它們最終的成品只是一個墻面,或是一個小型建筑物,而非一整套建筑。

近日美國 MIT 媒體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科學·機器人》上發(fā)表了一篇論文,介紹了一種新型的數字建筑平臺(Digital Construction Platform,DCP)。該建筑平臺最大的特點就是能夠自主移動(每秒 0.5 米),并能夠吸收太陽能作為驅動力,只需要 14 個小時就能建造出一整棟房子的基本立體結構。
| 更加快速、廉價,只需要陽光與原材料即可建造房屋
與典型的 3D 打印設備不同,由于這套建筑系統(tǒng)并非是一個封閉的結構,而是一個可以自由移動的數字化建筑平臺,所以理論上它可以打印出任意尺寸的物品。平臺前部有兩條機器人手臂,其中一條是一只 4 自由度的大型機械臂,負責搬運建材等大部頭動作;另一條是 6 自由度的小型庫卡機器人,能從事更加精細化的動作。

這套系統(tǒng)是以電為最基本的動力,在平臺的背部驅動系統(tǒng)上還裝有太陽能電池板,在陽光充足的環(huán)境下能持續(xù)的將太陽能轉化為平臺的驅動力。使用電力的好處是方便了它在偏遠地區(qū)或災區(qū)的快速部署,這些地方都是迫切需要馬上搭建起堅固可靠的房屋的。

這個平臺系統(tǒng)的小型機械臂前端有一個噴頭,它可以將兩種化學物質混合噴出一種液態(tài)的聚氨酯泡沫體,這種泡沫體會迅速膨脹并硬化。機器人將泡沫打造出一個包含兩個泡沫體墻壁的建筑模本,等中間布好管道及電線后,就可以在兩道泡沫墻壁之間澆筑水泥,最終形成堅固的墻體?;谶@種建筑泡沫的快速可干性能,我們甚至可以利用它建造你喜歡的不規(guī)則建筑體。
| 摒棄了傳統(tǒng)的建造思路,打造有機建筑,未來可能派它去火星
機器人建造對于建筑行業(yè),可以被視作是一件 100% 處于宏觀進程的事情,并且未來的腦洞可以放大至無限。

縱觀建筑學的發(fā)展歷史,建筑技術的進化與建筑思潮的的發(fā)展是密不可分的。機器作為人類「操作性(Operationality)」的拓展,其發(fā)展自從 1960 年代被發(fā)明出來就未曾停歇。到了今天,科學家的眼光已經不滿足于讓新型機器人作為「建造」的角色存在。發(fā)明這套建筑平臺的科學家認為:「這臺系統(tǒng)可不僅僅是在工程上做到了更快、更好、更廉價。通過數字化的設計和制造手段,可以用單一結構達成多功能的目標,這一轉變本身就意味著從『機械時代』向『有機時代』的標志性過渡?!?/div>


如果未來的房子真的能夠被機器人批量制造,數字化制造和建筑設計領域都將因此受益。而作為這次變革的先行者,這套機器人建筑平臺甚至被寄予了更加深遠的期望,科學家希望它可以在未來幫助人類改造地球,甚至去到火星乃至其他星球,在建造過程中帶來人們更大的驚喜。

高端智能的機器人裝備毋庸置疑會顛覆建筑領域在內的很多傳統(tǒng)行業(yè)。盡管在未來的五到十年內我們還無法期望它能為人們大批量建造合適的房子,但這套機械裝置的誕生也許代表著一種「全新的建筑思維方式」,其對于建筑行業(yè)的意義還是值得肯定的。

更多>相關資訊
0 條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