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這個紛繁的社會,很多人都恨不得擁有十八般武藝,而被譽為國家級科技一等獎的“三冠王”、我國著名火藥及火炸藥裝備專家王澤山院士卻說“我只是一個一輩子只能做好一件事的人”。

王澤山,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防“973”項目首席科學家,專注從事含能材料方面的教學與科學研究已達60多年,是我國火藥裝藥技術領域的學科帶頭人,著名的火藥及火炸藥裝備專家,為我國國防事業(yè)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此次,王澤山院士已確認出席峰會,將與我們分享火藥炸藥裝備行業(yè)的智能制造。
“80”后的“三冠王”
學術生涯中,王院士三次斬獲國家級科技一等獎,其研究讓中國火炮裝藥技術傲視全球,有“三冠王”的美稱:1993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996年獲得國家技術發(fā)明獎一等獎;2016年,82歲高齡,再次斬獲國家技術發(fā)明獎一等獎!
作為學科帶頭人,王院士對含能材料學科的建設和發(fā)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教學科研成果。在火藥性能、燃燒、裝藥設計和理論與實驗方法等領域,也取得了卓越的理論和應用研究成果。共出版專著10部,發(fā)表論文80多篇,有20多項發(fā)明專利。20年來,王院士帶領的科研團隊完成82個課題,培養(yǎng)了100多名博士,很多人已經成為科研中堅力量。

一輩子只能做好一件事情?
帶著強軍理想,他報考了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并選擇了全校最冷僻的火炸藥專業(yè)。從此,王院士就在火炸藥研究領域耕耘了六十余載。因為工作需要,有大量的實驗要到條件惡劣的野外實驗基地作,他從不畏艱苦,身先士卒每次都親臨實驗場,同年青人一道爬山涉水,餐風飲露,在花甲之年的時候,每年仍有一半以上的時間在外地實驗基地度過。
如何做到既提高射程又不必延長炮管的長度或增加膛壓,一直是一項世界性難題。多次失敗,不曾放棄,另辟蹊徑,王院士研發(fā)出全等式模塊裝藥技術,就攻下了這個世界難題。不延長炮管,不增加膛壓,卻能有效提高火藥能量的利用效率,將火炮射程提高了20%以上。他說,一生科研,定要有兩個“不放棄”:一是選定目標不放棄,二是遇到問題不放棄。
目前,這項提升我軍主戰(zhàn)武器火炮性能、保證國際領先地位的核心技術,已廣泛應用于我國多種武器裝備和型號的研制。
雖取得耀眼、卓越的成果,王澤山院士本人卻是十分謙虛低調,他說“我只是一個一輩子只能做好一件事的人”。
我還沒有想過退休
達到退休年齡后的20年時間里,王院士依然奮戰(zhàn)在實驗的第一線。一半的時間都投入到工作中,執(zhí)著于火炸藥研究,從未想過退休。王院士表示:“我還沒有想過退休。”
“80后”院士王澤山,雖然已經82歲,但卻像個“80后”,喜歡接觸新生事物,玩轉微信,平時出差訂機票、預訂賓館,也都是自己在網上完成。
答:常規(guī)10-14小時排出,最長3-5天后排出。內鏡機器人是不是出來,醫(yī)生還會用定位探測儀進行確認。也有人會擔心磁控會不會對人體有傷害?朱金水透露,是人體可承受的低劑量,不會造成傷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