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當“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概念剛剛出現的時候,在人們的潛意識里,它們都是IT行業(yè)、技術人才的高級玩具,距離自己的日常生活比較遙遠。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當人工智能逐漸滲透到各個領域,小到掃地機器人、搜索引擎、淘寶智能推送,大到工業(yè)機器人、無人駕駛的時候,人們才真正意識到,人工智能早已與日常息息相關。
2014年5月29日,微軟(亞洲)互聯網工程院發(fā)布一款人工智能伴侶虛擬機器人,取名“微軟小冰”。該機器人通過理解對話的語境與語義,實現了超越簡單人機問答的自然交互;
2016年3月,由谷歌旗下DeepMind公司團隊研發(fā)的人工智能程序AlphaGo與圍棋世界冠軍、職業(yè)九段選手李世石進行人機大戰(zhàn),并以4:1的總比分獲勝;
世界上有些角落真的不歡迎人工智能
2016年4月6日,阿里云人工智能產品“小 Ai ”在長沙湖南衛(wèi)視廣電大廈正式對外發(fā)布,并成功預測出該屆《我是歌手》總決賽冠軍得主;
2017年1月,百度智能實體機器人“小度”亮相江蘇衛(wèi)視《最強大腦》節(jié)目,并以2:0的總比分戰(zhàn)勝擁有“鬼才之眼”之稱的水哥王昱珩。
……
在過去的幾年中,尤其是2016年,人工智能以傲人之姿強勢來襲,不斷地挑戰(zhàn)各領域中的人類能力極限,并取得了不菲的戰(zhàn)績。然而一個新時代的到來,必將標志著另一個時代的消亡。在人們對科技發(fā)展之迅猛贊嘆不已的同時,也不禁陷入深思,人工智能如此強大,是否終將取代人類,到那時人類將何去何從?換一個說法,在某些領域,人工智能是否真的有必要如此“智能”?
人工智能來襲,你的飯碗還能保住嗎?
在雅克·阿塔利所著的《未來簡史》中描述了一個很恐怖的未來,我們人類會面臨一大批的無用階層和少數的神人。這少數的神人是掌控AI算法的人,而大部分人變成了無用之人,因為它的決策交給了機器。
此外,在2月16日數據猿與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騰訊直播共同舉辦的“中歐微論壇|超聲波——以數據思維 擁抱智能時代”活動中,TalkingData首席布道師鮑忠鐵也在演講中提到,未來包括律師、醫(yī)生、司機、速記員等在內的一批職業(yè)將會被機器取代,而數量之大竟高達全部工作崗位的47%。這一數字也意味著,可能在30年后,全球有將近半數的人將會失去他賴以生存的“飯碗”。
其中,以律師、醫(yī)生、高級分析師為代表的所謂高知人群,他們大多接受過良好的教育,并具有一定的職業(yè)技能與素養(yǎng),也許未來可以另尋他路,開創(chuàng)其新的事業(yè)。但不能忽視的是,在這47%的人群中,有絕大一部分人可能因為某種原因未接受過較好的教育,只能從事一些簡單的重復性勞動工作,這些工作不需要復雜的邏輯和豐富的專業(yè)背景做鋪墊,很容易被機器取代。到那時,失去飯碗的這些人將何去何從?這個問題也應該是企業(yè)甚至是政府需要思考的。
人工智能的出現,是為了服務于社會,同時服務于身處社會中的人類,希望未來的生活能夠更加高效、便捷。但如果有一天因為人工智能無所不能,反而讓一部人成為這個世界真正的無用之人,甚至連生存下去都出現了危機,這是否也違背了造福人類的初衷?這就如同“強者論”橫行在部分人群中是一樣的。
人工智能是否真的需要無處不在?
前文提到了微軟人工智能伴侶虛擬機器人“小冰”,它可以根據對話中的語境與語義變化分析,實現與人類的自然交互。“小冰”的出現,打破了人類對于“交流”概念的傳統(tǒng)認知,“交流”也許不再僅出現在人與人,或者說生物與生物之間。
電話的發(fā)明,解決了人們只能面對面溝通的難題;電子郵件、手機社交APP的出現,使文字代替語言,讓人與人之間能夠以一種更為清晰、簡潔的方式進行無障礙交流;而如今人工智能的出現,甚至將我們的交流對象變成了機器。這一步步的發(fā)展無不彰顯科技的進步,但冰冷的機器一步步入侵我們的生活,是否也會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冰冷?當下的“低頭族”已讓聚會不像聚會,家人不像家人,那么,未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豈不會更涼薄?
在人們的傳統(tǒng)觀念中,對于擇友有著一套“不成文”的標準,而“志趣相投”更是重中之重。同樣的興趣愛好,同樣的價值觀可以增進兩人之間的感情,增加話題。就這點而言,人工智能可能的確是一個良友,因為它可以通過其高級的算法,從各個方面深度剖析你,迎合你的價值觀和思維邏輯,且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我們甚至可以試想一下,未來人們的朋友也許會從張三、李四、王五變成了小冰一號、小冰二號、小冰三號。我們可以足不出戶,甚至不用與人交流,就可以收獲一位或多位摯友,且省去了包括應酬、聚會、互贈禮物、爭吵、和好等一系列社交成本。
然而上面描述的世界是否真正有其存在的意義?或者說它是否真的可以滿足人類對于交往、對于情感世界的追求?或者是人類真正想要的呢?
美國科幻電影《她》中,主人公西奧多愛上了人工智能“薩曼莎”,“薩蔓莎”風趣幽默且善解人意,其學習和進化的速度更是讓西奧多感到不可思議,可以說,“薩蔓莎”滿足一個男人對于伴侶的一切要求,甚至包括性方面的需求。但人工智能無論多么“智能”,終究是人類依靠一組組代碼寫出的程序,它們可以是任何“人”,但始終不是一個“人”。而作為擁有七情六欲的人類而言,“占有欲”、“自私”、“專一”等情緒是與生俱來且無法規(guī)避的,因此在電影的結尾,西奧多因“薩蔓莎”可以同時與多人“相愛”而崩潰絕望。
雖然《她》只是一部文學創(chuàng)作,存在夸大的嫌疑,但人類始終是情感至上的生物,我們無法肯定以上的事情不會在現實生活中發(fā)生。情緒是不可控的,但是機器可控,當工程師寫出這套系統(tǒng)的時候,是否可以“目光短淺”一些,僅從實用角度出發(fā),而非一味追求“智能”,也將不會造成類似于人機相愛的悲劇。
很多時候,當發(fā)明者發(fā)現其產品已經在自身領域取得一定成功時,就希望延伸其廣度,可以應用到世界的方方面面,但有些領域的延伸是否只是畫蛇添足?就比如人類的情感世界。
近日,某性愛娃娃制造商發(fā)明了全球首款人工智能性愛機器人,該機器人在能滿足原有性愛玩具功能的基礎上,還可以定制性格、更換面孔,與人進行情感交流。這一發(fā)明從科技的角度出發(fā),是情緒識別技術發(fā)展的體現,或許能夠成為類似里程碑式存在。但對于人類本身而言,原本僅僅是一個發(fā)泄人類原始欲望的工具,卻擁有了情感,可以交流,是否會讓敏感的人類造成恐慌,是否會導致其對于現實社交的進一步遠離和逃避,而該產品的智能化是否對于社會發(fā)展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就要另當別論了。
小結
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價值與意義,人工智能的出現是科技社會的大勢所趨,就目前而言人工智能的存在利遠遠大于弊,相信未來它仍然會觸達到更多的領域。但同時也希望,它的腳步可以止步于某些領域,某些仍然需要人類自己的力量去探索去開發(fā),去親自感受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