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谷歌人工智能Master戰(zhàn)勝柯潔,再次擊潰了人類棋手的信心。這個Master就是在大半年前擊敗李世石而一舉成名的谷歌Alpha Go二代。緊接著在江蘇衛(wèi)視《最強大腦》首場人機大戰(zhàn)中,“百度大腦”小度在人臉識別挑戰(zhàn)中險勝人類大腦。

人工智能的商業(yè)模式從哪兒開啟?toB還是toC
在人工智能披荊斬棘的背后,有關商業(yè)模式的問題較少談及,人們更興奮的是人工智能的無所不能到底有沒有邊界,很少有人去關心人工智能賺不賺錢,反正巨頭有的是錢去投入研發(fā)。
國內最早一批進入人工智能領域的小i機器人CEO袁輝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稱,AI(人工智能)可分為通用AI和特定領域AI,前者都是像谷歌、微軟、亞馬遜、BAT等巨頭在為未來布局,后者是中小公司解決某個垂直領域的問題。

換一個角度看,這些巨頭布局的通用AI更多是一種面向C端用戶的服務(B2C),集中在“大腦”層面,像Alpha Go、微軟的Cortana,以及蘋果的Siri,目前看還沒有什么商業(yè)模式可言,一直處在投入階段,費時耗力。
但它們有望憑借在通用AI上的布局去占領下一代交互方式,成為未來AI的核心?;ヂ?lián)網之后被普遍認為是IOT(物聯(lián)網)的時代,自然會話將取代手機屏幕的點擊,成為最主流的交互方式,屆時手機作為網絡入口的地位將被削弱。人們身邊都是用語音就可以調取的聯(lián)網職能硬件。
但類似蘋果研發(fā)Siri時的高投入與項目虧損是中小人工智能公司望塵莫及的。小i機器人2006年在MSN平臺上做了一款面向C端用戶的聊天機器人,類似后來微軟推出的“小冰”。這是國內人工智能公司早期的商業(yè)化試水,但由于看不到盈利前景,袁輝調整了小i機器人的服務方向,從B2C轉向B2B2C,即直接面對企業(yè),為它們提供智能客服服務,企業(yè)再去服務消費者,比如幫助建設銀行布局機器人客服,為順豐快遞用機器人回復包裹動態(tài)等。
去年5月,小i機器人在貴陽數博會上與貴陽市政府簽署了一個價值5000萬元的合同。政府、電信運營商、銀行等金融機構是這類智能客服的重要營收來源,而近期的一個明顯趨勢是,IT公司、互聯(lián)網公司、制造業(yè)等“長尾”客戶正在增多。
深耕智能客服領域,給中小公司帶來了持續(xù)研發(fā)人工智能的現(xiàn)金流,但眼前的現(xiàn)實是,難以靠單一領域迅速做大規(guī)模,而且容易遇到垂直領域的天花板。目前,像智能家居、智能車載、智慧醫(yī)療、智慧城市等垂直領域也蘊藏著人工智能的大量機會,但這些領域尚未看到商業(yè)化的清晰路徑。
“面對人工智能這片大海,我們(全部AI公司)就像小朋友,各自有船,準備揚帆起航,但誰也沒有能力征服這片大海。”袁輝這樣比喻人工智能的現(xiàn)階段發(fā)展水平。對于to C服務的盈利模式,他堅持認為向C端用戶收費是未來可行的一個方向。但眼前的實現(xiàn)是,即便是巨頭也沒有做出一款足以讓規(guī)模用戶付費使用的AI產品。像搜狗做語音搜索,也是將AI技術植入輸入法、瀏覽器等產品中,再靠廣告賺錢,而非直接付費。
《連線》雜志創(chuàng)始主編凱文·凱利預測,未來人工智能將像水電煤一樣,用戶按使用程度付費,隨拿隨用。這個設想的實現(xiàn)還需要經歷一個商業(yè)模式的摸索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