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醫(yī)療診斷機器人到載人雙足機器人,機器人的應用在不斷升級。從植入型傳感器到自我修復能力超強的新型材料,機器人的研發(fā)技術在不斷革新。2017年,機器人又將帶給我們怎樣的驚喜?讓我們拭目以待。

技術與應用雙輪驅動 機器人“黑科技”強勢霸屏
2016年是機器人產業(yè)爆發(fā)的一年,各種機器人產品層出不窮,機器人競爭市場越發(fā)激烈。這些新品對機器人各細分領域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并對行業(yè)的發(fā)展方向起到了一定的指引作用。下面讓小編帶大家一起來看看機器人界最新推出的幾款“黑科技”產品。
“海虹造”醫(yī)療診斷機器人
從2016年底到2017年,中國的人工智能醫(yī)療產品也陸續(xù)面世,目前行業(yè)內涌現了數目可觀的醫(yī)學影像智能識別、醫(yī)療大數據挖掘、母嬰看護機器人、基因工程人工智能、智能導診機器人等產品。近日,醫(yī)療上市公司海虹控股在??谝差A發(fā)布了其第一款智能醫(yī)療產品,可幫助醫(yī)生診斷疾病并推薦治療方案。
在國際上,海虹智能診斷系統(tǒng)的對標產品是IBM沃森機器人,但“海虹造”智能醫(yī)療診斷系統(tǒng)的功能比沃森更多,除診斷治療之外,還可作為醫(yī)生的專業(yè)圖書館、患者自診斷、健康管理、醫(yī)保備案等工具。海虹公司副總裁上官永強將其定義為診療決策輔助工具,即運用醫(yī)學人工智能技術,為臨床醫(yī)師診療全程提供輔助診斷決策和推薦優(yōu)選治療方案,同時提供合作專家的臨床處理方法和診治結果,供醫(yī)師參考借鑒。
巡邏“黑科技”載人雙足機器人
據報道,2016年12月27日,一家韓國機器人公司對其新研發(fā)的巨型載人雙足機器人“Method-2”進行了初步測試。據悉,“Method”是韓泰未來技術公司于2014年啟動的一個項目,該公司看中了美國設計師Vitaly Bulgaro的大型載人機器人“Method-1”項目,與其展開進一步合作。而由此衍生的“Method-2”高13英尺(約合3.96米),重逾1.5噸,可直立行走,胸前設有一間可容納一人的駕駛艙,兩支各重達286磅(約合129.73千克)的金屬機械臂和手指可模擬駕駛員的動作。
據研發(fā)人員介紹,“Method-2”的短期用途有工業(yè)室內應用,該機器人的電纜在室內將不會造成問題。此外還包括災后清理恢復工作,可將機器人的軀干和手臂安裝在帶有內置式電源的輪式平臺上。截至目前,“Method-2”的未來用途仍未明確。它被視為一個綜合技術的試驗臺,允許未來的設計師們在此基礎上開發(fā)出任何類型和尺寸的機器人。
IBM機器人植入型傳感器
正常來說我們每個人都會老去,而當我們變成老年人的時候,生活中難免會有各種不便。目前,IBM正聯合美國賴斯大學開發(fā)一系列特殊的傳感器,希望能植入到機器人身上來幫助老年人安全、獨立的生活。據了解,安裝這些傳感器的原型機器人就是IBM的MERA,即使是用原型產品,MERA還是可以通過攝像頭來閱讀用戶的面部表情,依靠傳感器來捕捉重要的信號,并且還能夠借助基于Watson計算機的語音識別系統(tǒng),來判斷老人什么時候需要幫助。

IBM的高級技術研究員Susann Keohane表示,這項工程主要是想幫助解決,目前全世界所面臨的的日益增長的空巢老人無人照顧的難題目前,IBM正在開發(fā)的傳感器可以監(jiān)測到老年人日常運動、氣味和聲音,在通過系統(tǒng)分析來判斷老年人是否處在危險的情況下,這樣即便沒有人照看,老年人也因為有了機器人而不用擔心突然發(fā)病無人照料的窘境出現。
讓機器人擁有自愈能力的新型材料
一談到自愈超能力,想必很多人第一反應會是《X 戰(zhàn)警》里的金剛狼,不過現在,一支科學家團隊研制出了一種具有自我修復功能,并且能夠彈性伸縮的透明導電材料,可以應用到機器人身上,讓它們具備自我修復能力。在之前的研究中,科學家展示了一種類似的可拉伸、透明、的例子電導體,它可以應用到人工肌肉上,但是這個材料很難實現自愈性能。
而更新后的材料可以拉伸至原尺寸的五十倍,并且能夠在 24 小時之內完成自我修復,幾乎是即可恢復到最初的電學屬性。這是史上首款將自我治愈能力和離子導電性、拉伸能力、以及透明性能整合到一起的材料。該材料的一個主要應用,可能會是讓軟性機器人的人工肌肉變得更加強大,從而能讓機器人設計更接近于生物設計,并且易于制造出基于柔軟、彈性材料,易損傷且難修復的人造人體組織。不僅如此,具備自我修復能力的機器人也能更好、更快地應用到家政護理行業(yè),幫助照顧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