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有獨特的人文風景,加上高緯度國家四季分明的美景,與先進的生活品質(zhì),成為觀光勝地,但這個邊疆島國面對全球化浪潮卻有點束手無策,直到今年東京大學在亞洲國家及地區(qū)排名直落第 7 名,讓許多日本人驚覺這不是東大的問題,而是整個日本在向下沈淪。

東大面臨資金緊縮,研究產(chǎn)出變少,以及全球展望不夠全面,使得最佳大學排名從第一掉到第七名。2013 年日本在教育支出上只花 GDP 的 1.6%,相比韓國為 2.4%,美國為 2.6%。外交事務雜志 (Foreign Affairs) 報導,日本教育是早期工業(yè)時代的產(chǎn)物,面對全世界競逐學生、教職員、資金、工作機會,仍苦苦追趕。
日本每小時生產(chǎn)力是 G7 國家中最低的,只有 41.3 美元,法國為 65.2 美元,德國為 64.4 美元。日本唯有靠提升生產(chǎn)力才能重啟經(jīng)濟成長,但是在人口下滑壓力下,大學教育更必須改革,促進批判思考、創(chuàng)新、全球化思想,才能訓練出符合企業(yè)需求的高產(chǎn)值人力。

日本政府認為與不同國家及地區(qū)的人合作的能力是重要技能,但近年日本大學生國際流動性也出現(xiàn)停滯,2014 年只有 0.9% 的大學生申請海外學校,為 OECD 國家及地區(qū)平均的一半,日本的英語水平在 70 個國家及地區(qū)中排名第 30。日本國高中學生的聽說讀寫四項英語能力也不如政府預期。
日本女性在工程、科學、商業(yè)、法律方面的畢業(yè)生比例非常低,職場的性別鴻溝與薪資差距也大于其他 OECD 國家及地區(qū)。2016 年日本的性別平等在 144 個國家及地區(qū)中排名第 111。
要改變教育系統(tǒng)并不容易,很多國家及地區(qū)第一個直覺是砸錢,日本政府從 2009-2014 年資助 13 所大學提倡與其他國家及地區(qū)大學合作,提升全球化視野,展開新的英語課程,鼓勵日本學生到海外就讀,但最后淪為一次性的計劃,沒有形成系統(tǒng)性的改變,被專家視為是失敗的政策。2014 年他們做了一些改變,贊助 37 所大學進行十年的計劃性的變革,但也有可能使得這些大學為了錢而太過依賴政府。
報導認為,是結構問題,日本教育系統(tǒng)是為了支持社會秩序、工業(yè)實力、政治穩(wěn)定度而設計的,日本的數(shù)學與科學在 OECD 國家及地區(qū)排第一,但文科與人文學科正在衰落。
雖然日本人擅長解決問題,勤奮、被動,但是在數(shù)碼經(jīng)濟,這種工作技能會被人工智能取代,因此人類的工作會完全改變,需要創(chuàng)意,而不是例行工作。日本學者抨擊日本的教育是把人訓練成機器人,對公司愚忠。
許多日本人都認為過去 20 年日本教育幾乎沒有改變。此外,雖然日本年輕人比較能接受不同人與生活型態(tài),但由于對未來感到不安,他們的行為卻更保守,他們放棄出國留學,流連上網(wǎng),對世界不關心,對外國流行文化的興趣也在降低,在公司里當個安靜的螺絲釘。
在美國,學生會被鼓勵問問題,但在日本是被教育不能質(zhì)疑權威,20 歲的年輕人可能會問問題,但到 30 歲就被擊倒,毫無希望。日本重視和諧,教育的目的是訓練服從的人,文化與教育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
有些日本家長寧可不生孩子,因為不想讓孩子接受日本的教育制度。專家曾經(jīng)探討過日本低出生率的原因,主要無非是缺乏育兒措施、晚婚、愈來愈多成人禁欲、色情取得容易等等因素。
日本大學入學考試仍是一次性,且大學是企業(yè)招聘的來源,很多企業(yè)只在乎學校,不在乎成績,使得大學像游樂園,老師也無教學熱情,許多日本大學生認為教授的角色就是與企業(yè)攀關系,幫學生找到工作。
政府希望改革入學考試,在 2020 年前增加入學考的批判性思考與英文能力,但過程同樣遭到教育界抨擊連連。2020 年只是日本教育改革的開始,無論改革結果如何,缺乏多元性會扼殺經(jīng)濟,日本不能再當看不到大海的井底之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