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的演進實在太快了,快到大部分人都跟不上。
對于那些在薪資停滯、就業(yè)不足和失業(yè)之中苦苦掙扎的美國人來說,唐納德·特朗普最具吸引力的競選承諾之一就是把制造業(yè)崗位帶回美國。
政策、關稅和地緣政治的復雜程度足以讓這位候選總統(tǒng)難以完成承諾,而如今的科技水平更讓情勢變得雪上加霜。
為什么會這樣?
因為機器人正取代人類,承擔越來越多的工作。流水線上的機器人越來越多,從事機械勞動的工人需求越來越少。
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fā)展會議的最新政策報告,機器人的使用讓汽車、電氣和電子工業(yè)制造商減少了對海外勞動力的依賴。
自動化的出現使得制造商們得以在美國進行生產,而在這之前,他們的選擇可能是東南亞或其他地區(qū)。
就算制造業(yè)回到美國,就業(yè)崗位也不會出現大幅增長。
報告寫道,自動化的投入已經讓發(fā)展中國家的工人們丟掉工作,而美國正面臨同樣的前景。
初創(chuàng)公司通過研發(fā)有趣的機器人來吸引種子基金和風險投資。無論是在美國還是其他國家,這些機器人都搶走了人們的工作。不僅僅是初創(chuàng)公司,連像耐克和阿迪達斯這樣的大型品牌也已經擺脫了承包商,轉而使用機器人和3D打印技術生產鞋子。此外,機器人已經長期投入到大型農場的農業(yè)生產中,亞馬遜和UPS快遞等大型公司的物流和倉儲也對機器人存在著嚴重依賴。
貿發(fā)會議的報告解釋稱:“發(fā)達國家機器人的使用削弱了發(fā)展中國家傳統(tǒng)的勞動力成本優(yōu)勢”,其影響力已經擴展到全球。
其實,機器人不僅可以提高生產力,還可以幫助公司簡化建造海外工廠所面臨的各種問題,包括人事管理、設計、質量、安全、物流和倉儲、合規(guī)以及知識產權等。
隨著機器人技術的不斷進步,“回流”更加迎合制造商的需要,因為這樣做可以減少行政開銷和法律費用,同時節(jié)約勞動成本。
顯然,機器人不會越變越蠢。計算機視覺和人工智能的進步有望提高機器人及其內部軟件同人類的競爭力,尤其是在制造業(yè),甚至在物理安全領域和服務業(yè)。
不要以為只是藍領的未來黯淡無光,白領的日子其實也不好過。
在《技術奇點+全球化廢墟=川普崛起》一文中,作者Justin談到半個多世紀以來白領工作的變化:
1956年,一個高中女生掌握了打字機和計算器就可以找到一份穩(wěn)定30年的白領工作,在2016年,一個研究生女生想靠Excel在公司里混30年那是癡心妄想,因為不斷有新的辦公技術被要求掌握。
技術的演進實在是太快了,快到大部分人都跟不上。在過去,這種技術沖擊相對緩和,蒸汽機取代手工勞作花了快一個世紀,人們有充足的時間去適應這種變化,當然,這個過程中也出現了盧德運動(英國工人以破壞機器為手段反對工廠主壓迫和剝削的自發(fā)工人運動)。
所以,未來可能會演變成這樣:
掌握資本和技術的精英群體正在逐漸變成新人類。他們自信可以用永不罷工的機器取代喋喋不休的工會成員,用自我迭代的AI取代難以管理的辦公室白領,用虛擬現實技術在低能耗去物質化的狀態(tài)下實現各種欲望,用人工子宮讓婚姻和家庭不再是物種延續(xù)的必須(因此同性戀也可以有后代),用胚胎基因編輯技術讓后代越來越優(yōu)秀,而自己可以探索生命的各種愉悅。
不管是英國脫歐也好,還是美國大選也好,無不是這種趨勢的逆流和反抗。反對全球化,抑制資本流動,把就業(yè)機會帶回國內,對科技進步嗤之以鼻。

(瑞典abb機器人)
事實上這很可能是徒勞的,技術演進不會給特朗普的支持者們創(chuàng)造更多的就業(yè)機會。
機器人充當收銀員、助手、保安和空乘員的那天指日可待,我們只能期望手工制品和人工服務市場能夠一直存活下去,或者能出現一種機器人來幫助職工們學習新的工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