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界都在警惕著AI。
據(jù)《紐約時報》報道,近日,Alphabet、Facebook、微軟、IBM 和 亞馬遜 5 家公司舉行了一場會談,商量著給AI制定一套“成熟的道德標準”。就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對勞動市場、交通及戰(zhàn)爭等方面的道德倫理標準展開探討,并計劃建立相關行業(yè)協(xié)會,確保人工智能有利于而非有害于人類。
PayPal、Tesla(特斯拉)、Space X 及SolarCity四家公司的CEO 埃隆·馬斯克(Elon Musk)曾在今年6月舉行的Code Conference上表示,按照AI的發(fā)展,未來人類在智力上將被遠遠拋在后面,并淪落為AI的寵物。
而AI的火熱早已蔓延至媒體圈,除了寫稿機器人以外,聊天機器人也開始分擔媒體人的擔子,成為2016年的科技趨勢之一。新聞媒體通過聊天機器人為用戶推薦個性化的資訊等服務,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尤其是在Facebook Messenger于今年4月推出聊天機器人產(chǎn)品以來,越來越多外媒開始加入到使用聊天機器人的行列,根據(jù)用戶的需求推送新聞。
1.BuzzBot另辟蹊徑玩交互
與向用戶推送新聞的普遍思路不同,BuzzFeed在Facebook Messenger推出的聊天機器人BuzzBot另辟蹊徑——以BuzzBot的身份對身處新聞現(xiàn)場的用戶進行調查采訪,并向他們征集現(xiàn)場圖片視頻等一手資料。
在分別于克利夫蘭和費城舉行的美國共和黨以及美國民主黨的2016全國代表大會期間,BuzzBot對用戶進行調查,正式上線使用了。
那么,BuzzBot具體怎么玩?
登錄Facebook Messenger——搜索BuzzFeed News——之后便可以和BuzzFeed對話了。
筆者親測時,正值美國民主黨2016年全國代表大會舉行期間。因而,和BuzzBot聊天時,它的開場白就變成了:
“嗨!我叫BuzzBot。我正自收集有關在費城舉行的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你正關注事件動態(tài)嗎?”
同時,它還給出三個選項:
我就是費城人
是的,在家里關注
沒有
若你正在關注,BuzzBot還會詢問你是否曾在州的黨團會議上投過票等問題
總而言之,BuzzBot會根據(jù)你的后續(xù)答案繼續(xù)提問或是終止對話。若一言不合,BuzzBot還是有緩解尷尬的結束語的:
明白了。你這周想要看什么新聞呢?
或是
明白了。我會繼續(xù)和你保持聯(lián)系的。
通過簡單的調查,BuzzBot便會根據(jù)你的意愿和實際情況等決定是否以及如何與你進行互動。若你選擇不關注,BuzzBot不會給你推送相關消息,只有對那些真正關注大會動態(tài)的用戶,BuzzBot才會隨時推送相關動態(tài)或是進行簡單互動,如:給出行tips、詢問你是否在傳聞否有人被拘捕或是舉行游行的現(xiàn)場周圍、讓你用emoji表情或一個詞形容對希拉里成為美國首位女性總統(tǒng)候選人的看法、向你征集大會演說現(xiàn)場的食物照片、詢問你對于現(xiàn)場出現(xiàn)某個戲劇性瞬間時你的想法等等。
向用戶征集大會演說現(xiàn)場的食物照片
簡言之,BuzzFeed的思路在于,走進私人對話框,讓用戶參與更簡單、調動其參與意愿,既以BuzzBot為消息分發(fā)途徑,也將其視作報道團隊的一員,借Facebook Messenger平臺收集民意反饋及新聞素材。這樣的設計體現(xiàn)了一定的用戶思維。
那么,BuzzBot作為報道團成員,成果如何呢?
在BuzzFeed團隊里,有人專門負責處理從BuzzBot聊天記錄中獲取的信息并與現(xiàn)場記者聯(lián)系接洽,因而現(xiàn)場的最新動態(tài)也得以通過BuzzBot推送給用戶。以BuzzBot署名的兩篇報道為例,內(nèi)容分別是——對于希拉里創(chuàng)造歷史網(wǎng)友們是如何用emoji表達心情的;以及在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宴會餐都有哪些。
從目前已呈現(xiàn)的報道來看,類型多為外圍補充報道,多以信息呈現(xiàn)式為主,民意調查省去了耗時的街頭采訪而采用BuzzBot征集表情,呈現(xiàn)較為一目了然卻未提供相關數(shù)據(jù),且調查的代表性及真實性尚存疑;征集而來的現(xiàn)場晚餐圖片讓人對現(xiàn)場有一定感知,但僅有的兩張質量不高的圖片以及簡單的文字表述還是多少讓人摸不清頭腦。兩篇報道中幾乎沒有太多干貨,只能充當大型事件的花絮。
按照負責人的說法,BuzzBot的作用在于減輕記者街頭采訪的負擔,使他們有更多的經(jīng)歷投身于更為核心的報道當中。BuzzFeed開放實驗室的負責人Amanda Hickman表示,消息源可能來自任何地方,無論是身處游行隊伍中,還是會議大廳內(nèi),BuzzFeed會邀請用戶和BuzzBot互動,從而BuzzBot也可通過類似街頭采訪的調查參與到報道當中,她認為這樣的工作是記者替代不了的。
理論上來說,聊天機器人的存在的確有助于提高大型報道的工作效率,不過暫時也只是理論上。
不過,BuzzFeed主編Ben Smith也表示:“我們并沒有想以機器人代替記者,而是將它作為輔助報道的工具,通過這一窗口,我們也能夠在同一時間與更多人對話。”說到底,前面提到的“花絮報道”的操作手法也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新聞生產(chǎn)模式。
2.聊天機器人做報道,行不行?
在聊天機器人領域,BuzzFeed在媒體同行中算是后來者,此前,CNN、BBC、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等都先后加入這股浪潮中,在Facebook Messenger、Kik、Slack等社交媒體平臺上推出聊天機器人。
CNN每日推送一組推薦新聞,據(jù)筆者觀察,推薦新聞的主題在某種程度上與你曾輸入的興趣記錄有關。值得注意的是,在CNN推薦的新聞下都會有這樣的選項——Get a Summary(獲取新聞概述)。這對于很想在短時間內(nèi)了解某主題新聞卻又懶得讀長篇大論的報道的人來說,無疑是一個福音。
此外,輸入不同的關鍵詞,也可獲取該主題的一組新聞。據(jù)筆者親測(或許樣本較為有限),CNN根據(jù)關鍵詞的推送較為精準,不過亦有網(wǎng)友反映有時候CNN的識別也會完全跑偏。在推送的新聞底下還會有“Top Stories(頭條新聞)”和“Stories for you(你的新聞定制)”的選項,方便用戶進一步獲取更多新聞。盡管如此,CNN的聊天機器人還是收到了諸多抱怨——機器人存在故障、回復慢、推送過多等等。
華盛頓郵報同樣是通過在剛開始對話時展開小調查——你喜歡什么類型的消息——并據(jù)此為你推送相關新聞。如果你在對話框中輸入了你所在地區(qū)的郵編,聊天機器人會給你推薦當?shù)匦侣?。在每條新聞底下還有這樣一個選項“更多類似新聞(More Like This)”,為你提供同類話題的新聞。但相比之下,華盛頓郵報不會在你不“騷擾”它的時候主動“騷擾”你。你不發(fā)任何東西,它也不敢吭聲。
不過,華盛頓郵報的機器人最遭用戶詬病的一點在于——識別能力太弱。當筆者輸入“show me news about China(給我推送有關中國的新聞)”的時候,推薦的消息卻包括俄羅斯外長就俄羅斯是否竊取并外協(xié)美民主黨私密郵件的表態(tài)以及特朗普有關自由貿(mào)易的辯論等,沒有一條與中國相關。
可以說,無論是CNN還是華盛頓郵報,它們的聊天機器人(chat bot)的意圖及功能并不在聊天,二者均試圖通過聊天機器人為用戶打造定制化新聞,追求操作流程以及用戶接收信息流程的簡約。歸根結底,其最終目的在于提高用戶體驗。然而,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就目前的情況來看,聊天機器人的出現(xiàn)甚至反向影響了用戶體驗。
總體而言,聊天機器人還未進化到能真正讀懂人心的程度。除需要修復技術上存在的bug之外,如何在產(chǎn)品設計層面便從用戶思維入手真正提升用戶體驗,才是更為關鍵的。
3.機器人會攻占新聞業(yè)嗎?
此番BuzzFeed推出的BuzzBot,其中一大亮點在于,通過聊天機器人向用戶征集新聞現(xiàn)場新聞線索及用戶反饋,細想之下,這也并非什么首創(chuàng)之舉。
社交媒體自被普遍使用以來,甚至成為比正統(tǒng)媒體更快的信息獲取渠道。不少媒體會通過Geofeedia、Echosec、Banjo等社交媒體監(jiān)測或服務工具來進行信息監(jiān)測和篩選,以獲取某主題的新聞線索。
不過,社交媒體信源的權威性仍不足以支撐一條新聞,對于是否應該以及如何使用來自社交媒體信源的信息、如何接觸社交媒體信源等問題,尚存在諸多爭論。以BuzzFeed為例,暫不提用戶生產(chǎn)內(nèi)容(UGC)可信度和專業(yè)性等,聊天機器人收集的信息存在先天局限性。舉個例子,筆者就輕松地偽裝成費城人,一路昧心地回答各種問題,用emoji表達自己對于不同動態(tài)消息的心情。這也給團隊的后期甄別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盡管業(yè)界有幾點普遍共識——接觸信源時將人道主義及目擊者的安全放到優(yōu)先地位,通過面對面、電話、郵件等非社交媒體渠道核實信息,使用報料前應征得信源許可等,但實際操作的情況如何可就另說了。
那么,聊天機器人會攻占新聞業(yè)嗎?
說白了,聊天機器人為媒體提供了一個與更廣泛的受眾直接接觸的機會,就目前而言,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以往的新聞生產(chǎn)模式,變的只是信息采集與分發(fā)的渠道及方式。聊天機器人成了用戶檢索及提供反饋的工具。
正如解放了部分記者的寫稿機器人在被越來越廣泛地使用,能在某種程度上提升媒體工作效率的聊天機器人,至少不會被媒體同仁們所排斥。目前技術上的不足或許在未來并不是問題,重要的是聊天機器人的出現(xiàn)給媒體與用戶之間的交互提供了更大的想象以及思維轉化空間,或許它能引發(fā)一定的沖擊和顛覆,但至于能對媒體產(chǎn)生多大程度的影響,就看能否將它用在刀刃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