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謝老師操作機械手夾起一個小球。

謝老師介紹他制作的機械模型。
無人機、遙控狗、履帶車、機械手…… 退休8年自制30多個機器人作品
將一組機械手戴在手上,發(fā)送指令之后,另一組機械手便會模仿人手做動作,夾乒乓球、紙巾等都不在話下。這是佛山一中退休物理老師謝云昉最鐘愛的一個作品。退休8年來,他迷上了制作機器人,從網(wǎng)上看到相關視頻后,便立馬網(wǎng)購配件,動手設計、打磨、拼裝機械人,到目前為止,他已經(jīng)制造出不下30個機器人。
雖然目前身體不像以前那么硬朗,但76歲的他依然對機器人制作癡迷,他說制作機器人讓他覺得開心充實,很有成就感。上月,他指導了一組小學生制作機器人,準備參加亞太機器人競賽。此外他還建議“青少年學生課外要多動手、多思考”。
退休老師:8年自制30多個機器人
謝云昉曾是佛山一中的物理老師,2007年正式退休。但是退休之后,謝老師不但沒有閑著,反而是更加忙碌——他開始研究制造機器人。到目前為止,謝老師已經(jīng)自主設計、制作了30多個機器人。
昨日上午,記者來到了謝老師的家中探訪。謝老師看起來身體雖然有些瘦,頭上幾乎都是白發(fā),但精神矍鑠,走起路來也算矯健。在客廳和臥室,記者分別看到了四翼無人機(組裝)、遙控狗和高架吊機,其中高架吊機高約半米,幾乎是建筑工地上高架吊機的“迷你版”。謝老師介紹,吊機頂層有一根長力矩,不僅能旋轉(zhuǎn)改變方向,還能從低處吊起“重物”。
在謝老師的工作室里,記者見到了幾十件機器作品,令人眼花繚亂,包括可以遙控且可以抓乒乓球的車載機械手、可以保證攝像機平穩(wěn)移動拍攝的移動運臺、可以負重幾十公斤的履帶車等。謝老師在現(xiàn)場還向記者演示了機械手抓乒乓球,只見謝老師拿起一個有8個按鈕的控制器,機器手緩慢移動,大約10秒鐘的工夫,就將擺在地上的乒乓球夾起,并且還可以360度旋轉(zhuǎn)。
得意:車載仿真機械手能模仿人的動作
謝老師的工作室里,除了大大小小的機器人外,還堆滿了各種配件,包括螺絲釘、馬達、電路板等。謝老師還有兩個“得力助手”——雕刻機和電鉆機,前者還特別配置了一臺電腦,雕刻機花了三四千元,而電腦則是在淘寶上幾百元買回來的。大部分機器人的配件,都是靠雕刻機雕出來的。
謝老師說,他經(jīng)常上網(wǎng)找一些制作機器人的視頻來看,看了之后就自己動手制作,做好一個機器人全程大概需要一兩個星期。“難的地方在于構(gòu)思和畫圖。”他拿了一本筆記本,上面畫了幾十頁設計草圖。制作過程也并不是一帆風順,他不時會遇到制成的成品達不到預期效果,只好重來一遍。
這么多作品,最令他得意的當屬車載仿真機械手。它由兩組機械手組成,當人手套上其中一組機械手時,上面的5個定位器便會收集“指令”,匯到5個舵機,傳至無線電發(fā)射器中,等另一組機械手“讀”出指令后,便會模仿人手的動作。機械手不僅能順利地夾起乒乓球放入杯子,還能夠夾葡萄和紙巾等物品。
心聲:花錢旅游不如買裝備回來搗鼓
為了自己心愛的創(chuàng)作,謝老師經(jīng)常廢寢忘食,埋頭在工作室鉆研。“有時候他玩著玩著就忘記了吃飯。”謝老師的老伴說。這幾年來,謝老師的老伴和女兒擔心他的身體,對他有點“怨言”——每天搞這些機器人,很費神的。
對此,謝老師總是一笑而過,他說自己不愿意浪費生命里剩下來的時間,只想盡情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做這些研究和發(fā)明,自己覺得開心、充實,取得一些成果后,就更有成就感。”他說,“這些年為了制作機器人共投入了三四萬元,花四五千元去旅游,還不如買些裝備和配件回來搗鼓。”
謝老師說,自小學時代開始,他就對機器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經(jīng)常閱讀科普類書籍,“我當小學生時就自己看書制作了一個礦石收音機,中學到大學喜歡看無線電雜志。”上了大學后,他讀物理專業(yè),期間還制作了半導體收音機和真空管收音機。
謝老師還是個電腦高手,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他就開始使用電腦。2000年,謝老師研究出flash軟件三幀,可以做出物理學科所需要的任何不同的軟件,這個發(fā)明后來還拿了廣東省創(chuàng)新成果一等獎。評審表示,對于一個不懂英文和計算機的人能夠搞出這個發(fā)明,非常難得。2003年,謝老師制作了一個網(wǎng)絡課件,參加全國多媒體軟件大賽并獲得全國一等獎,之后兩三年都陸續(xù)拿過獎。
雖然已獲得不少肯定,但謝老師并不自滿,他稱自己最欠缺也最想學的是英文和計算機知識,因為一些機器人的核心控制器需要編程,而編程則需要懂英語。“目前我做的只是機器人部件的設計、構(gòu)思和布局,沒有涉及控制器方面。”他說。
建議
孩子應多動手 別被課本困死
當了多年的物理老師,目前又對機器人研究制作頗有心得,謝老師對現(xiàn)在的青少年有什么學習上的建議?他坦言,現(xiàn)在的青少年學生動手能力普遍比較差,對課外的知識涉獵和關心較少,也缺少相關的實踐活動,這些將妨礙他們思維的發(fā)展。
“如果在小學中學階段開始多動手、多思考,多做一些機械、軟件的制作,實際上是一個創(chuàng)新的學習,思維也會變得活躍。”謝老師說,“希望青少年學生能夠放開點,在學校搞定學習作業(yè)之余,多花點時間接觸社會、多閱讀各類書籍、多參與自己喜愛的活動,千萬不要被課本困死了。”
專業(yè):指導小學生參加機器人競賽
這幾年,謝老師因研發(fā)機器人也小有名氣,有學校邀請他到校園展示和講解他的機器人,啟發(fā)中小學生對科技的興趣。謝老師說,今年以來,他還收到一家專門教授機器人課程的培訓公司邀請,請他對參加培訓的小學生進行技術性指導。
“上個月還專門指導一幫三四年級的小學生,他們一組共十多個人,準備拿出一個作品參加2016年的亞太青少年機器人競賽。”謝老師說。說起這項賽事,謝老師還向記者透露,他指導的這組小學生目前已經(jīng)制作好了一個重量級的機器人——智能車載機械手。特別之處在于,這個機械手的車輪全部用舵機控制,可以180度自由轉(zhuǎn)向,而且遙控機器的控制器也十分精致——長方體狀、各個面上都裝有按鈕。
亞太青少年機器人競賽將于今年7月舉行,謝老師說他非常期待這群學生接下來的表現(xiàn),“我對他們有信心,應該可以拿個獎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