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稱,我們很容易像計算機最新技術進步的創(chuàng)造者那樣歡呼人類自動化未來的每項進展。我們自己也不時陷入這方面的宣傳而激動不已。比如,一家日本酒店展示了令人毛骨悚然的機器人服務員以后,我們宣告科學幻想變成了“科學現(xiàn)實”。但是,本周,我們一直在問自己,讓我們的餃子和烤鴨由電子人端給我們是多大的進步。
貴陽“品味留香”餐廳本周推出新款機器人服務員以后,我們想:“酷,咱們?nèi)タ纯础?rdquo;
報道稱,問題在于,機器人服務員至少從2014年就開始在中國各地的餐館發(fā)出嗶嗶啵啵的聲音,但常常達不到人們的預期。
4月4日,中國《工人日報》稱,廣州的三家餐館最近把機器人服務員“炒了魷魚”,理由是不稱職。
該報援引一名雇員的話說:“機器人不能端湯水太多的食物,還不時發(fā)生故障。”
“老板就沒再用了。”
兩家依賴機器人服務員的餐館甚至關門歇業(yè)。
初看之下,“品味留香”餐廳的五個新機器人似乎是超未來主義,結果它們只能沿著固定路線運行,且無法對顧客的要求做出應答。
報道稱,坦率地說,我們對實習生的要求都比這高:他們上班第一天端送茶水和咖啡的速度就要快過這些每個耗資6500美元的中國廚房機器人。
別誤會。
我們?nèi)匀粚ξ磥?、對機器人感興趣。
下次去貴陽,我們甚至可能對著機器人點一碗面。
假如它預存了對游客的移情作用,我們或許還能強迫它擺姿勢跟我們合影。
貴州當?shù)孛襟w甚至保證機器人的服務水準和態(tài)度都是統(tǒng)一的,不會讓就餐者感到服務差異。
但是,在它們能像20世紀50年代免下車餐館里穿著旱冰鞋來往穿梭的服務生一樣高效地傳送食物,我們不會過于擔心它們接管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