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的將來,或許只消二三十年,人工智能發(fā)展,將徹底顛覆人類社會的形態(tài)。無論是藍領工人,還是受過良好教育的記者、律師、醫(yī)生等社會精英,都將面臨機器人的挑戰(zhàn)。根據硅谷企業(yè)家、《機器人時代》的作者馬丁·福特(MartinFord)的描述,以機器人為代表的人工智能將在高端制造業(yè)、醫(yī)療、教育、寫作等領域站穩(wěn)腳跟。
這并非危言聳聽。最近,英國央行首席經濟學家安迪·霍爾丹(AndyHaldane)在媒體上警告說,未來10到20年內,美國和英國分別將有8000萬個和1500萬個工作崗位會被機器人取代,占到兩國就業(yè)市場的五成。
在《機器人時代》一書中,馬丁梳理了當下機器人發(fā)展的現(xiàn)狀,人類被機器人取代端倪已現(xiàn)。盡管目前作為搬運工,和人類相比,它們還略顯笨拙和遲緩,但實際上,它們中的一部分已經率先展露出驚人的“才華”,比如,會拉小提琴的機器人、能根據體溫等身體指標感知人類情緒的機器人。馬丁坦言:“人工智能和計算機幾乎是同時同步的。在2009年之前,除了科幻作家和電影制片人之外,幾乎沒有人會談論機器人取代人這個問題。但這兩年,我收到了越來越多的來信,開始訴說他們對被自己未來將被機器人取代的擔憂。這其中就包括了為數不少的教師、律師和外科醫(yī)生。”
遠慮和近憂交織在一起,人們出現(xiàn)緊張、恐慌情緒在所難免。不過,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郵件專訪時,馬釘福特表示:“機器人時代的到來是大勢所趨,任何人都無法扭轉。但是,我們也沒有必要把精力放在疑慮和恐慌上,而是應該以理性的態(tài)度,拿出合理的應對策略。”他認為,合理的政策加上有力的引導,在20年的緩沖期內,人類能以昂揚自信的姿態(tài)步入機器人的時代。
第一財經日報:按照你在《機器人時代》中的描述,所有的行業(yè)或早或晚都會被人工智能滲入,人類出局是早晚的事情。有什么理由不感到恐慌呢?
馬釘福特:我的想法是沒有理由沉溺在恐慌之中。我們還處于人工智能取代人類的初級階段,我們還有20年時間對自身、對社會進行調整。首先,我們需要改變的是自身的知識結構。
之前的知識和專業(yè)技能在未來已經不適應機器人時代。哪怕你是律師、教師,或者是富有經驗的園丁,專門伺候那些極為稀有昂貴的花草,你都需要重新學習,尤其是學習和人工智能交互甚至是研發(fā)人工智能的技術和知識。同時,從社會層面來說,政府管理層應該出臺相關政策,保證大量工作崗位被機器人取代之后,人們仍有收入保障,并且有機會重新就業(yè),至少有事可干,不會產生被社會遺棄的厭世感。
雖然,人工智能大量被投入應用,會讓整個社會不可避免地產生陣痛,但有幸的是,我們已經及時發(fā)現(xiàn)了問題,做出調整都不算艱難。這也是我撰寫《機器人時代》的原因,一方面,為社會大眾提個醒,另一方面,呼吁政府、政治家、學者、研究機構一起來為人類社會的未來出謀劃策。
日報:在機器人時代,什么職業(yè)和行業(yè)能夠獲益?
馬釘福特:我剛才提到了,和人工智能研發(fā)、人工智能交互應用的相關專業(yè)在未來會相對比較安全,有比較多的就業(yè)機會。人工智能相關行業(yè)獲益毋庸置疑,其他行業(yè),比如大量的制造業(yè)、各類服務業(yè)的成本也會大幅降低,甚至會降低到令現(xiàn)在的人無法想象的地步。但是,反過來,如果人們大量失業(yè),沒有金錢享受這些產品和服務,那一切都是枉然。人類業(yè)已形成的消費社會的形態(tài)也會徹底崩塌。
日報:你一直在說,希望社會各界提出合理的社會政策。什么是應對機器人時代合理、正確的政策?
馬釘福特:所謂合適的策略,是遇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才能得出的。我不能說具體哪個政策是合適、合理的,但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對待機器人時代的態(tài)度和理念??只?、排斥、逃避、悲觀,肯定是最不可取的態(tài)度。反過來說,態(tài)度和理念對了,出臺的政策、法規(guī)的大體方向也就對了。
日報:你在書中也梳理了機器人發(fā)展的狀況,對未來的技術做了一些預判。那么,記者、律師、教師、精細園藝師,在這些領域,人工智能如何勝任?
馬釘福特:我就說一說未來機器人是如何進行新聞寫作的。人工智能是可以自我學習的,這一點已經不需要懷疑了。而且,現(xiàn)在,大數據的技術已經日漸成熟?;谶@兩部分,人工智能完全能夠勝任新聞記者的崗位,尤其是深度報告領域。機器人分析大數據,知道人們最感興趣的是什么,哪種寫法會獲得更高的點擊量和關注度。根據各種分析,它就捉刀寫出一篇報道來。而且,機器人不知疲倦,在諸如戰(zhàn)嘗災難的現(xiàn)場報道,它們也比人類更具有優(yōu)勢,一個機器人就能負責視頻直播、攝影等各種形式的報道。
同時,我想強調的是,任何服務業(yè)的崗位,包括高度個性化、極具針對性的崗位,遲早都會被人工智能占領。
日報:你認為,機器人能寫出諸如《追憶似水年華》或者《資本論》這樣的巨著嗎?
馬釘福特:這很難說,但你無法否認這種可能性的存在。未來并不排斥這種可能。因為一旦人工智能學會了分析、判斷,開始像人類一樣思考,他們可能也會擁有所謂的“人格”和“個性”。雖然,有人一直在強調,智能和智慧有所區(qū)別,但當人工智能發(fā)展到某一種更高級的階段,難保其中不出現(xiàn)幾個富有思辨能力的“哲學家”和“作家”。當然,這在短期之內,在二三十年內發(fā)生的概率非常低。
日報:現(xiàn)在,大家都在談手工藝和奢侈品。在機器人時代,手工藝是否會有市場?奢侈品的含義是否會改變?
馬釘福特:手工藝仍然會存在,但市場范圍會比原來更校而所謂的高度定制化的奢侈品,也會因為人工智能介入,產生成本下降。所以,未來,這些昂貴的奢侈品最終也會走下神壇。我所理解的機器人時代的奢侈品,可能是更高級的智能技術,而不是具體某件物品。
日報:作為制造大國,中國工業(yè)機器人每年新增裝機量以30%的速度迅猛增長。這對全球機器人化會有什么影響?是不是意味著你預估的機器人時代會提前到來?
馬釘福特:毫無疑問,中國是在人工智能的應用和研發(fā)領域起到引領作用的國家?,F(xiàn)在,大量機器人已經被投入到中國的制造業(yè)中。市嘗研發(fā)人才,中國都具備,它的確很可能成為人類社會進入機器人時代的提速器。
日報:在中國,機器人產業(yè)突然成為熱門。很多投資人很熱衷于談機器人行業(yè)的投資。就現(xiàn)階段來說,機器人行業(yè)會給人們帶來什么樣的投資機會?
馬釘福特:人工智能的發(fā)展為投資人提供了大把的投資機會。尤其是現(xiàn)階段,在護理行業(yè),尤其是養(yǎng)老護理行業(yè),投資人工智能的前景相當不錯。中國、日本、歐洲、美國的老齡化問題凸顯。家用護理機器人的市場潛能巨大。此外,就現(xiàn)階段而言,零售行業(yè)、餐飲行業(yè)機器人投資前景也很有誘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