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電影《機器人總動員》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公元2805年,由于人類無度破壞環(huán)境,地球成為了漂浮在太空中的一個大垃圾球,人類不得已移居到太空船上,并且聘請Buy N Large公司清 除地球上的垃圾,等待著有一天垃圾清 理完,重新回到地球上。
于是Buy N Large公司向地球運送了大量清掃機器人來撿垃圾,但是這種機器人并不適應地球的環(huán)境,最終只剩下了一名名叫瓦力的機器人。
盡管故事重點講述的是瓦力愛上來到地球上探索的女機器人伊芙后,跟隨她進入太空歷險的故事,但是故事的開頭,卻為人們帶來了一個亟需思考的命題,即地球有一天會不會因為人類的科技發(fā)展而面臨毀滅?。
盡管無論是工業(yè)機器人還是服務機器人,正帶給人們無盡的想象,在中國廣袤的大地上,“機器換人”的現(xiàn)象已經(jīng)隨處可見,并因為效率的提升而被標榜,掃地機器人也已經(jīng)產(chǎn)品化;但是,在科技的發(fā)展背后,一些倫 理性的問題仍然需要得到關注和重視,這就像克 隆羊誕生后人們一度對克 隆人的倫 理問題的討論一樣,《逃離克 隆島》恰恰也就是描寫了這樣一個故事。
沒有人能否認,既然機器已經(jīng)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取代人的工作,而且機器的學習能力正日益增強,加上其對大數(shù)據(jù)的計算和應用,最終的機器人可能會遠比人類聰明很多,那么,到那個時候,人類是否會面臨相應的風險呢??
谷歌的創(chuàng)新工程師們就對此保持著謹慎的擔心,即“隨著人工智能的進步,人類將會面臨很多危險。因為機器人能夠變得非常聰明,以至于這些機器人可以自主決定是否要消滅人類。”為此,谷歌成立了一個“倫 理委員會”,委員會的任務就是確保人工智能技術不被濫用。
或者,如果說這個問題多少還顯得有點遙遠的話,那么,在本期封面文章大量機器人應用的積極案例背后,我們也希望來探討機器人到底會給我們帶來怎樣的改變,我們期待人們能從案例里讀到不一樣的東西,進而能引發(fā)人們的思考。
比如與我們切實利益相關的工作方式的改變,在一份《2025我們和機器人并肩工作》報告中就顯示,自動化工作可能取代2270萬個工作,但也同時帶來1360萬個新工作,25%的工作類型在2019年將被改變。的確,如今,機器人可以寫稿子,可以炒股,甚至可以參與到政府的行政管理中。那么,我們是不是要思考,我們應該如何改變我們的工作方式,或者提升哪些方面的工作能力,以至于我們未來不至于被機器人所取代?
當然,這也是事關下一代教育的重要話題,那就是,我們到底該培養(yǎng)孩子們哪些方面的能力,是來自藝術層面的,還是創(chuàng)新能力方面的,還是有關人性或者有關愛方面的教育呢?
如果這些還不算的話,那么,在我們現(xiàn)在每個人都會打交道的金融領域、醫(yī)療領域,以及航空領域等等,你是否會了解并利用相關的技術成果來便利化自己的生活呢?
國航就宣稱,他們會提前了解天氣的狀況并盡量早做到航班預警。而當你面對一個機器人來完成手術的時候,你是否會放心地把自己交給它來處理,甚至更重要的,你是否會接受人臉識別這種智能技術所帶來的金融便利化呢?
先不要急于回答,在所有技術的使用背后,都與我們每個人的時間和資金的安全效率發(fā)生著密切的關系。我們可以放棄,但可能在競爭中就會讓我們落后一步,但我們一旦選擇,也意味我們把所有的隱私,所有數(shù)據(jù),甚至身家性命都交付給了機器人。
然而,這些機器人可信嗎?或者機器人背后的那個控制人可信嗎?或者,更明確的表達是,我們該如何建構一套保證社會安全運行的可信可控的機器人運行機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