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一個“單身宅男”對忙著為他張羅女朋友的父母說:“你們不用擔心我老了會孤獨,將來可以讓機器人陪我。”驚呆老人家的同時,卻向我們亮出一個信號:“陪伴機器人”的時代真的來臨了嗎?
機器人真的可以取代人類,陪你到老嗎?青年報記者調(diào)查后發(fā)現(xiàn),雖說眼下機器人智能化程度越來越高,與人進行情感交流技術(shù)上也可以實現(xiàn),但專家認為:沒有情緒的機器人說到底還是一套程序,無法取代人類的陪伴。
調(diào)查
號稱“陪伴機器人”其實是個遠程視頻
調(diào)查中,青年報記者發(fā)現(xiàn),對于“陪伴機器人”需求量最大的還是孩子。
在一家知名電商平臺上,賣得最好的“陪伴機器人”是一款不到300元的“低端”產(chǎn)品。根據(jù)產(chǎn)品介紹,它是利用紅外線遙控的仿生機器人,可以像人一樣行走,跳舞??梢詫θ祟惏l(fā)出的指令敏捷地做出反應(yīng):四肢和身體都可以活動,不但能走路、踢腿、撿扔東西,還能跳舞、表演武打動作,甚至可以做打嗝、吹口哨、打招呼、咆哮等67個預設(shè)動作指令。從評價可以看出,買家大多都是買給孩子當玩具的。
而另一個品牌4000多元的“高端”機器人賣得也不錯。之所以貴,除了做工更加精良、更加“智能”以外,還因為它多了消費者可以自行編程的功能。但無論是低端還是高端產(chǎn)品,都具備“智能對話”的功能。
根據(jù)買家的描述,他們給機器人好評的原因大多是因為:“可愛好玩”、“會跳會耍寶”、“造型萌”、“反應(yīng)靈敏”、“靈活度很高”等,而給差評則是因為“質(zhì)量差”、“做工粗糙”、“對話語無倫次”等。
“兒子在展會上看到后,回來就嚷嚷著要買,因為價格有點貴,觀望了幾天還是買了。機器人做工什么的還挺精致,最重要的是它可以編程,我跟兒子一起研究怎么編舞蹈,并不是很難。當我們看著機器人根據(jù)我們編的程序,跳出與眾不同的舞蹈,感覺特別有成就感!”家中正在使用4000多元“陪伴機器人”的陳女士坦言,機器人就是給孩子“玩”的,至于對話之類的功能,手機里的siri功能其實也可以做到,因此,不是特別看重。對于機器人是否能取代父母以及其他小朋友陪伴兒子,陳女士表示,作為父母工作再忙也會利用一切時間陪伴孩子。機器人能起到的作用,也就是陪兒子“玩耍”,“它其實就是一個高科技的玩具,不會因為有了它,孩子就不需要父母和同學了。”
青年報記者留意到,眼下最流行的“家庭智能陪伴機器人”其實并非我們通常理解的機器“人”的樣子。號稱“陪在寶寶身邊的智能機器人”的某知名品牌“陪伴機器人”的外形只是在一個圓形底座上安裝了一個屏幕。但是它的功能卻很強大:“讓你三秒回家,即刻陪伴家人,改變我們與家連接的方式。”認真閱讀說明書才發(fā)現(xiàn),它其實就是起到了一個遠程視頻的作用。
一位業(yè)內(nèi)人士告訴青年報記者,“陪伴機器人”的價格是根據(jù)其功能而定的,由于幾萬元的高價機器人問津者少,因此,為了把成本控制在幾千元以內(nèi),市面上銷售的中低端“陪伴機器人”智能化程度不會太高。
討論
怎樣的機器人算“陪伴機器人”?
“這些其實都不能算陪伴機器人!真正的陪伴機器人應(yīng)該是像大白和機器貓那樣的。”豆姆科技CEO魏宗凱認為,現(xiàn)在市場上銷售的智能機器人,跟影視作品里的機器人距離還非常遠,因此大家都覺得機器人還不夠智能。“一步一步來吧,以目前的技術(shù)可以做到的,就是語音識別、圖像識別,還有背后的大數(shù)據(jù),就是向它發(fā)問能給你一個回答。” 魏宗凱告訴青年報記者:總體來說這個市場還不是很大,大家還是把機器人當成一個智能玩具。
對此,VIRobotics創(chuàng)始人王立奇也有同感。他認為200多元的那種智能機器人,只能算是“電動遙控玩具”。“要成為陪伴機器人,還要能夠語音聊天、識別主人、懂得主人喜怒哀樂等。”王立奇認為并不是人形的機器人就算是“陪伴機器人”,關(guān)鍵還要有人的“智慧”。“就目前而言,陪伴機器人沒什么痛點,就是陪你聊聊天之類,但是老年人看電視聽廣播打電話也能消磨時間,兒童則喜歡打游戲玩玩具,這些并不一定非要在機器人身上實現(xiàn)。”因此,王立奇認為:“陪伴機器人目前還是雷聲大,雨點小,但未來市場廣闊。”
對于“陪伴機器人”的市場,王立奇還是比較樂觀的:像日本一個著名的陪伴機器人品牌,每月生產(chǎn)1000臺,全部能賣完,還是不錯的。“它除了外觀像人,能說會道外,貌似并不能給消費者帶來實際的便利,卻能如此熱銷,為什么?因為它具有開放的軟件環(huán)境。用戶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需求,為機器人編寫屬于自己的應(yīng)用程序,重新定義它的各種功能,如心理治療、商戶導航、表演互動等等。只有通過一個完善的軟件生態(tài)環(huán)境,我們才能真正賦予機器人"生命"。”
機器人能不能取代人類陪伴?
那么,機器人究竟能不能取代人類的陪伴?心理學家對此相對寬容。“這要取決于被陪伴者的需求,如果有些人僅僅只是需要生活上的幫助,或者消遣,而不需要情感上的需求,那么,機器人還是可以做到的。”華東師范大學心理咨詢中心主任葉斌表示,如果被陪伴者需要的是特定對象的陪伴,比方說,需要爸爸媽媽甚至是愛人的陪伴,那么,機器人是無法取代的。“也就是說,在人與機器人的互動中,如果需要的是關(guān)系,那就不行;如果需要的只是服務(wù),那就行。”
對此,社會學家則要嚴苛得多。“機器人當然不能取代人類來陪伴你!因為人有情緒,有情感世界,機器人有嗎?”社會學家顧曉鳴一針見血:“人類太自負,以為用數(shù)學、物理就能把人類的復雜性計算出來。”
顧曉鳴告訴青年報記者,有人曾經(jīng)開玩笑說,到了2045年,機器人就能超越人類。“我敢說,機器人永遠無法超越人類。”顧曉鳴打了一個比方:如果你不小心把水滴到人的身上,人家可能會不高興,但如果滴到機器人身上,它不會不高興,因為,給它設(shè)計的程序就是來討好你的,而不高興這是人類才會有的情緒。“每個人經(jīng)歷過的人和事都是不一樣的,是有差異性的,這種體驗是無法克隆的。因此,每個人需要的陪伴對象也是不一樣的,我需要的機器人,跟別人需要的機器人如何做到不一樣?”顧曉鳴認為,如果真要制作出可以陪伴人類的機器人,那么,科學家就得先從研究人類的情緒入手。
專門為“陪伴機器人”研發(fā)新功能的專家對此也頗有同感。像宅男們期待的美女機器人,VIRobotics創(chuàng)始人王立奇就認為:“美女機器人不但外觀上要像美女,更重要的是智能程度和情感程度,只有做好了才有可能普及。”那么,模仿人類的情緒,機器人可以做到嗎?答案是肯定的。“通過語音云、語義理解、視覺情感識別等深度機器學習技術(shù),就可以做到。雖然已經(jīng)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目前這些技術(shù)還不完善。”王立奇舉了一個例子:比方說,你說了一句“今天好無聊”,機器人首先把語音波形傳到云端,云端返回“給你講個笑話……”,讓機器人念出來,但有可能它天天念的是同一個笑話。王立奇坦言:“目前這種人工智能還處于初級階段。機器人只能通過程序設(shè)定來模仿人類的情緒,但它本身是不可能有自己情感的,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