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示將穿戴式警用裝備套在手上,打開開關,即可自動識別敵友做出攻擊。樅陽縣兩位少年用塑料器材,發(fā)明了這樣一套裝備,并于最近獲得“宋慶齡少年兒童發(fā)明獎”。8月28日,記者在樅陽縣科技館見到了15歲的王宇陽和黃芮。王宇陽和黃芮來自不同的中學,因為共同的興趣愛好加入了樅陽三中的機器人社團。據(jù)悉,樅陽三中的作品穿戴式警用裝備,是我市唯一入圍作品,此次獲獎實現(xiàn)了安慶市在該項目上零的突破。
廣州抱獎歸來
他們的作品有兩代,都是塑料結構,都有一顆“大腦”———ev3機器人系統(tǒng),通過數(shù)據(jù)線連接各終端,兩代作品的操作都不是簡單物理性的過程。
談起發(fā)明初衷,王宇陽說,在新聞上常??吹轿:舶踩氖录l(fā)生,能否發(fā)明一種可以自動識別、智能攻擊以幫助提升警力的裝備呢?
有了這個想法后,問題來了,是肩扛式還是手持式呢?考慮到手持式更方便,于是他們開始構思這種裝備的結構。在指導老師許新苗的幫助下,他們在多名同學中嘗試,確定了框架尺寸,他們用實驗室的塑料材料拼裝成了一個可以套在手上的裝置,第一代裝備在去年8月底完成。
第一代是手動彈射,智能程度不高,完成后他們就開始思考如何使它智能分析、自主攻擊。
第二代作品看上去比第一代復雜,最明顯的就是前端多了一個類似探頭的設備。“多的不止是這個顏色傳感器。”他演示著,“我們前期設置了紅色為攻擊目標,當傳感器識別到紅色時就會自動攻擊。”黃芮拿著一塊紅色牌子在前面,當發(fā)射口轉動后識別到了目標時,裝備上方的小黑桿迅速轉動,連續(xù)推射出了幾個小塑料塊。
“我們參照電機原理,考慮了角速度與線速度,用旋轉的黑桿末端推射塑料塊力度最大。放一個打出去,可是第二個怎么辦呢?我們又利用重力實現(xiàn)了塑料塊的自動裝填,可以連續(xù)發(fā)射。”許新苗說。
在第一代基礎上,第二代很快做出來,在3月份的安徽省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上,兩位少年獲得二等獎。通過層層篩選,8月份在廣州參加第十一屆“宋慶齡少年兒童發(fā)明獎”決賽時,全國市級1萬多件作品僅剩267件參賽。最后,他們的作品摘得銅獎。
因為條件有限,他們沒有采用金屬材料制作。以后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可裝備人臉傳感器,做出更精確識別。
兒時的發(fā)明夢
王宇陽和黃芮來自不同的中學,因為共同的興趣愛好加入了樅陽三中的機器人社團。在許新苗老師的帶領下,和其他70多名同學一起享受發(fā)明的快樂。
王宇陽從小就喜歡弄清各種物體的原理,家里的小玩具、遙控車、手表、燈泡等都被他拆開過。
喜歡拆也喜歡發(fā)明,小小的發(fā)明夢,起源于父親用裝潢材料做成的一個廚房里用的擱架。小學六年級時,他做成了一個有線遙控玩具車。這是他用廢飲料瓶、馬達、電線及電池做成的簡易玩具,但是門道不少。這輛玩具車上裝有4個馬達,前兩個控制方向,后兩個用來驅(qū)動,而通過電線連著的遙控器實際上就是4個開關,通過供電與否,可以使車前進及轉彎。
初一那年,利用齒輪轉動原理,他發(fā)明了一臺不用插電的手搖式風扇。類似的發(fā)明設想,他有許多,也實現(xiàn)了一些。利用聲波頻率消除噪音,自動重置象棋棋子……五花八門的設想,也都在實現(xiàn)之中。
物理課是王宇陽和黃芮最喜歡的課程。“宇宙航行、電學、力學等是我最喜歡的內(nèi)容。”黃芮說。
作為女生,黃芮的兒時沒有太多玩具,但她從小喜歡動手制作一些小玩意兒,如小天平、小陀螺等。
樅陽三中的機器人社團70多名同學中,本校46人,其他都是慕名加入的其他中學學生。“我們最近正在研究的課題電磁炮、溫控電扇、開包自動報警裝置等,同學們都很感興趣。”許新苗說,“我們平時結合通用技術、綜合實踐的課程,一起探討發(fā)明。大家平時把自己腦中一閃而過的發(fā)明靈感記下來,周末我們就在一起交流。有好的發(fā)明設想,我們就一起思考,克服難題,努力把各種創(chuàng)意轉變?yōu)楝F(xiàn)實。”
據(jù)悉,樅陽三中的作品穿戴式警用裝備,是我市唯一入圍作品,此次獲獎實現(xiàn)了安慶市在該項目上零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