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紅利消失,勞動力由過剩轉向短缺,國內制造業(yè)不經意間遭遇“劉易斯拐點”。
在多數制造業(yè)企業(yè),龐大的工作量及其簡單重復的工作程序,讓很多青年工人望而卻步。
當下,“80后”成為一線工人的主體。在這些新生代工人中,他們的所思所想都在發(fā)生著改變。
面對這一系列變化,傳統(tǒng)制造業(yè)依靠原有的生產方式難以為繼,推動轉型升級勢在必行。
誠然,轉型升級必然帶來陣痛,但這些陣痛并沒有阻止企業(yè)向前探索的勇氣和步伐。在合肥,一些具有長遠眼光的企業(yè)開始在陣痛中找到了新出路。
“機器換人”大勢所趨。
智能化,將是工業(yè)機器人的最高階段。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更多工業(yè)機器人將走出實驗室,實現產業(yè)化生產,給制造業(yè)帶來革命性的變化。
工業(yè)機器人爆發(fā)性增長,未來可期!
“機器人”投身汽車生產
“自動化焊接工藝,柔性化生產模式”。
步入江淮汽車乘用車三廠焊裝車間,一幅這樣的標語格外醒目。
同樣是焊裝車間,這里明顯不同于其他地方。讓人印象深刻的是,環(huán)視整個車間,很難看到工人。從事焊裝的全是一排排機械手臂,在一片電弧火花中,一臺臺汽車完成焊裝“走”出流水線。
整個車間,像這樣的焊裝機器人共有187臺,主要承擔搬運、焊接、弧焊三種工作。
從2012年8月開始,江汽乘用車三廠焊裝車間開始引進機器人,這條生產線也因此被稱為國內首條自主品牌汽車裝備企業(yè)獨立承接的高端焊裝線。
機器人投身焊裝線后,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一臺焊裝機器人單天作業(yè)量可達400~440臺,大概等于3~5名工人的勞動量。“機器人焊裝,工藝一致性非常高,保障了品質,也杜絕了人、機、工件的交叉作業(yè),保證了安全。”江汽乘用車三廠焊裝車間主任張濤說。
人力操作則明顯不同。一條焊裝生產線,受工人年齡、勞動量、個人情緒及作業(yè)熟練程度等多種因素影響,因此導致產品工藝隨意性、品質波動性較大,也降低了車輛外觀的美觀度。
相對于人力成本而言,機器人成本較低。一臺機器人使用壽命可達15年,每兩年需保養(yǎng)一次,算上更換線束、潤滑油等相關費用,每月成本僅在1200元左右。
“一名點焊作業(yè)人員的工資和福利,每月大概在7000元左右,成本明顯高于機器人。”張濤說,正是基于機器人的優(yōu)越性,今年還在規(guī)劃弧焊機器人購置項目,推進機器人自動化作業(yè)方式。
本土企業(yè)牽手汽車“大鱷”
在江汽乘用車三廠焊裝車間的機器人中,有不少來自巨一自動化。
巨一自動化,成立于2005年1月,前身是合肥工業(yè)大學汽車裝備工程技術研究所,是產學研合作的典型結晶。
“可以說,機器人焊裝生產線在汽車行業(yè)相當普遍,特別是在轎車領域應用很廣。”巨一自動化市場部負責人王英嬌說,在江汽、和悅及瑞風S3焊裝生產線,都引進了巨一自動化生產研發(fā)的機器人。
在汽車白車身焊裝系統(tǒng)領域,巨一可提供規(guī)劃、仿真、設計、制造、安裝和調試等整套解決方案。所謂“白車身”,就是指完成焊接但尚未涂裝之前的車身。通常,一個“白車身”有兩三千個零件,巨一自動化研發(fā)的汽車“白車身”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線,就是以最快的速度將這些零件焊接在一起。
目前,巨一自動化采用了國際化規(guī)劃設計平臺,通過工業(yè)機器人、焊接設備、機器人視覺等技術與裝備的有機集成,實現多種產品柔性混線,提高生產自動化水平和產品質量。
在巨一自動化裝調車間,一排排機器人整齊排列,正等著調試人員為其植入“大腦”。“機器人就像一臺筆記本電腦,只有設定了特定程序,它才能實現精準作業(yè)。”現場工作人員形象地打了個比方。
作為一家合肥本土企業(yè),巨一自動化吸引了全球知名汽車生產商的注意力。去年11月,巨一承接了奇瑞捷豹路虎項目,這是國內首條全鋁車身自動化鉚接側圍生產線。
“今年8月份就能交付客戶,年底可實現首臺車下線。”王英嬌告訴記者。
遠赴重洋闖入歐美市場
不僅僅是汽車行業(yè)。
目前,工業(yè)機器人已經走進合肥各大生產制造型企業(yè)。一些生產研發(fā)機器人的企業(yè),也受到了市場的歡迎。
在泰禾光電產品展示車間,就有多種工業(yè)機器人成品。
在“大米加工廠”車間,一袋包裝完整的大米沿著生產流水線“順流而下”。在生產流水線終端,一臺碼垛機器人整裝待命,待米袋一靠近,就張開“雙手”,將米袋搬運至附近的運輸軌道。此時,一臺搬運機器人,沿著特定軌道,將大米送往指定地點。
整個物流及倉儲過程,全部實現自動化作業(yè)。
“碼垛機器人通常搬運的是60公斤的貨物,最高負載可達120公斤。”泰禾光電副總經理石江濤說,1臺工業(yè)機器人相當于4~6名工人,這些工業(yè)機器人進入生產線,大大節(jié)省了人力成本。
當下,很多企業(yè)一線工人供不應求,特別是重體力及重復勞動崗位,普遍遭遇“招工難”問題。“現在的生產工人以‘80后’居多,不少還是‘90后’,他們不愿意從事這樣的工種。”石江濤說,還有一些特殊工種,比如沖床,動作不斷重復,工人很容易產生疲勞,注意力一放松,就很容易釀成工傷事故,引入工業(yè)機器人很有必要。
目前,泰禾光電生產研發(fā)的產品市場空間很廣,產品銷售遍布全國各地,有些已經跨越遠洋,進入美國、加拿大及西歐等國際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