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靈測試一詞來源于計算機科學和密碼學的先驅阿蘭·麥席森·圖靈寫于1950年的一篇論文《計算機器與智能》。阿蘭·麥席森·圖靈1950年設計出這個測試,其內容是,如果電腦能在5分鐘內回答由人類測試者提出的一系列問題,且其超過30%的回答讓測試者誤認為是人類所答,則電腦通過測試。

這個描述其實并不是很精確,在圖靈機器人創(chuàng)始人俞志晨的理解中,30%這個比例還是有些偏低的,“圖靈機器人”是這家名為光年無限科技有限公司產品的名字。通過聊天我們知道,在目前市場上語義理解和人工智能領域中可以做到讓10歲以下兒童認為和機器人的交流中有30%以上的問題是人類回答的。

俞志晨的公司最早于2010年開始鉆研人工智能交互,隨著2012年蘋果的Siri語音助手吸引了全球用戶的目光,中文語音語義識別也成了香餑餑,而俞志晨的團隊早在2年前就積累了足夠成熟的技術,在Siri誕生時,他們的人機對話APP“蟲洞語音助手”也剛剛完成。
這個領域在此前一直不為人所知,甚至連投資人都陌生,但是蘋果的Siri大紅大紫后,也起到了市場教育、普及的作用。俞志晨的團隊再和圈外人說起蟲洞語音助手,聽眾就非常認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