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下午2點,深圳市雷柏科技生產基地的車間里每兩個機器人一組正在緊張地生產。項目經理張朝華隔著玻璃窗凝視著這些橙色的六軸工業(yè)機器人,它們好像在有節(jié)奏地跳舞。“這些機器人是我的新同事”,張朝華指著機器手臂說,“原本必須8個工人的一條生產鏈,如今最多只需2名工人就夠了。”機器人動作非常“協(xié)調”,六軸不時高低旋轉著,每隔幾秒就把塑膠開關夾取到空中,將細薄的開關貼紙無縫貼上,緊接著又把開關放到設計好的塑料盒上。兩個機器手臂的協(xié)作,至少能替代4至6個人工。
這個曾經高達5000名產業(yè)員工數(shù)量的生產線上,如今銳減成800多人。張朝華介紹道:“機器人可以24小時不停工作,不像人那樣偶爾會倦怠或有點小情緒。機器人加工工件可以精確到3至5微米,誤差比頭發(fā)絲還小。更讓人驚喜的是,啟用機器人的生產線,其產能是一般車間的3倍。”

近年來,勞動力成本不斷提高,歐美市場的需求疲軟,這些因素共同作用,蠶食著制造商的利潤空間。但其中最讓制造商頭疼的,莫過于“用工難”、“用工貴”。然而,相比人力成本,近年來,機器人的成本卻在不斷下降,性能也在不斷提升,機器人的性價比優(yōu)勢日益凸顯。以焊接工種為例,工人每個月的工資如果按照4000元算,一臺焊接機器人目前售價15萬元左右,一般能抵3個工人,基本和人力成本相當。而且機器人的使用壽命至少3到5年,成本優(yōu)勢就更明顯了。
不單在制造業(yè),人工智能也開始影響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家里的自動掃地機、工廠里的工業(yè)機器人、餐廳里的機器人服務員,甚至能干預輔助治療自閉癥的機器人。
今年5月中旬,深圳龍華新區(qū)的一家火鍋店內,兩臺不同功能的機器人正式“上崗”,他們“分工”明確,一臺機器人在餐廳內自動送餐,而另一臺則在門外負責唱歌迎賓。每到餐廳的高峰時段,機器人還時不時與顧客現(xiàn)場互動,能簡單對話,還能“飆歌”,為前來消費的顧客帶來歡聲笑語。“我們只需要把食材放在機器人的盤子里,遙控按一下臺號,剩下就由機器人自動完成。確實,我們可以減輕了不少工作量。”餐廳的工作人員李小姐認為,這種方式可以減輕很多人工,原本餐廳“一人多做”的現(xiàn)象終于發(fā)生改變。
“有沒有辦法將插畫師從巨大的工作量中解放出來呢?”帶著這個問題,歐陽欣和兩位搭檔用1個月的時間,研發(fā)出了一個可在墻上自由繪畫的機器人—mDrawBot。它通過兩臺步進電機帶動兩根滌綸線,外加一個重力,從而可以在垂直平面內實現(xiàn)定位作畫。舵機控制抬筆與落筆,保證在規(guī)定的地方落筆繪畫。通過電腦自帶的軟件,經過簡單的數(shù)據(jù)轉換之后,mDrawBot就能將圖片畫到墻上或紙上。機械人甚至可以攜帶激光發(fā)生器來進行激光雕刻。如今,mDrawBot在廣告設計業(yè)很受歡迎。
日前,在倫敦舉行的2015年Zeitgeist大會上,著名科學家史蒂芬·霍金稱未來100年內,人工智能將有可能比人類更為聰明,未來的人工智能世界會發(fā)展成怎樣?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