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時節(jié),進入產銷旺季,蘇亞帥每天忙得不可開交。但讓這位嘉泰集團董事長最操心的不是生產、銷售,而是三本“教材”的編制進展。
作為國內數控機床行業(yè)民企龍頭之一,福建嘉泰集團堅持近二十年自主研發(fā),掌握了一批核心技術。但在趕超國際頂尖水平過程中,蘇亞帥深深感受到,人才隊伍“基礎素質”落后是我們最大的短板。為了練好內功,嘉泰集團從“編教材、辦學校”開始,打基礎、抓人才,一點一滴地為國產數控機床業(yè)的崛起積聚力量。
小車間的大乾坤
記者日前來到位于福建泉州洛江區(qū)的嘉泰集團,在一片普通的鋼構廠房內看到,這里整齊排放著500多臺正在調試的數控機床,一些工人正在電腦屏幕前測試產品精度和性能。
高速鉆攻機、數控鏜銑加工中心、五軸聯(lián)動加工中心……每一臺看似普通的智能裝備,背后都蘊含著無數自主創(chuàng)新的心血。“數控機床必須反復調試,精度要達到8微米以下,相當于一根頭發(fā)絲直徑的十分之一。”車間工人陳家照告訴記者。
在一臺黑白相間的數控機床前,嘉泰集團副總裁李水才嗓音亮了起來,“這臺五軸聯(lián)動機床,實現了上下左右多體面加工,一次性鉆壓、一次性成型;可廣泛應用于汽車、水暖零部件制造等領域,代表了業(yè)內最頂尖的水平。它的控制系統(tǒng)來自華中科技大學,核心芯片來自中科院,百分之百實現了國產化。”李水才介紹,如果從國外進口每臺至少300萬元,而國產的只需要一半左右的價格,企業(yè)銷售毛利率可以達到30%。
在一臺高速鉆攻機前,兩個閃亮的手機金屬外殼吸引了眾人眼光?,F場工作人員介紹,用這款機器打磨的手機外殼,美觀、精致,連續(xù)生產成百上千件也不變形,“如今手機金屬外殼越來越流行,未來的市場潛力巨大。”
蘇亞帥說,嘉泰集團近二十年來堅持自主研發(fā)和國產化道路,已經掌握了七個系列數控產品的量產能力;其中高速鉆攻機、五軸機床、龍門加工中心三個系列已占據國內領先地位。
掌握核心技術的嘉泰,收獲了紛至沓來的大訂單。去年下半年,嘉泰與比亞迪簽訂首期500臺(套)數控機床銷售合同,為比亞迪提供可替代國際進口設備的產品,僅這一份訂單就為集團新增產值1億多元。
辦學院、編教材——國產數控機床要從“底子”抓起
記者接觸到的部分嘉泰集團技術人員認為,國產數控機床業(yè)起步較晚,在一些核心技術上還有待突破。
蘇亞帥告訴記者,全球數控機床頂級技術,主要掌握在德國、日本、美國、韓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qū)手中。“國產單臺、單系列產品可與第一梯隊媲美,但量產后整體水準差距較大。”
技術、工藝上的差距可以攻關,更難克服的是人才隊伍“基礎素質”的落后。“長期以來重腦輕體、重白領輕藍領,我們的基礎技術教育理念跑偏了。”持續(xù)關注數控機床產業(yè)的泉州市洛江區(qū)委書記洪飛躍說。
“高水平的數控機床技術人才,年薪30萬元也一人難求。不要說研發(fā)人員,連會使用技術的應用工程師都少得可憐。”嘉泰集團研發(fā)中心總監(jiān)胡高尚說,更令人擔憂的是,目前相關院校的數控專業(yè)教師,也普遍存在知識更新不足、應用技術落后、教材資源匱乏等難題。
記者了解到,數控機床發(fā)展面臨幾個突出問題:一是全國高等院校里,擁有五軸機床教學的很少,買了設備也是擺在實驗室;二是不僅學生普遍不會用數控機床,就是多數高校教師也很少接觸過;三是教育機構缺乏合格的教材,有的廠家為了培養(yǎng)應用技術人員,直接拿著數控機床的說明書當教材。
去年年底,嘉泰集團邀請中車、沈飛、哈飛的技術專家,加緊編制五軸數控機床的應用、維修、開發(fā)三個系列教材。
“一旦這三本書做出來,整個行業(yè)的人才培養(yǎng)就有了系統(tǒng)化理論基礎。”蘇亞帥自豪地告訴記者,“不僅如此,我們還專門成立了分公司,與臺灣業(yè)界合作共辦‘嘉泰學院’,為高校提供優(yōu)惠的教學用機,幫助培訓用戶和高校教師隊伍。”
數控設備產業(yè)期盼“陽光普照”
今年5月出臺的《中國制造2025》,將高檔數控機床列入十大重點突破領域之一,令蘇亞帥倍感振奮。“數控機床是制造業(yè)的加工母機和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關乎國家戰(zhàn)略。”蘇亞帥說。
這個從鉗工學徒起步、搞了三十年機械制造的“草根”企業(yè)家,內心充滿了對數控機床、對中國制造業(yè)的期待與夢想。
但在夢想之余,擺在眼前的現實資金瓶頸,也讓企業(yè)家發(fā)愁。“技術密集型企業(yè),也是資金密集型企業(yè)。車間正在生產的500多臺數控機床,沉淀的資金就高達1億多元。”
按照原定規(guī)劃,嘉泰今年銷售做到5億元就行。“但是市場這么好,今年有望沖到10億元,沒理由把產能壓下來。可是一個月一億元左右的訂單,對我們的資金占有量壓力很大。”蘇亞帥說。
長期以來,民營數控機床企業(yè)在市場浪潮中摸爬滾打,希望能得到國家各個層面的政策雨露滋潤,期待好的政策落地時能拋開傳統(tǒng)思維,逐步實現“陽光普照”,給予民企更多關注。
嘉泰集團一些技術人員告訴記者,嘉泰不到20年做到今天的規(guī)模,靠的就是堅持自主創(chuàng)新、堅持國產化,跟蹤市場搞研發(fā),對每一分錢投入都負責到底;“如果國家給點扶持,我們就可以閃光,為國產數控貢獻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