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大拇指小角度地旋轉并按下,一個蛋糕被它輕松地抓在手上,端茶倒水、操作鍵盤、撥打電話亦不在話下。倘若加上仿人手的外飾,你一定難以相信這是一個機械手。在交大的生機電一體化實驗室里,交大機器人研究所的兩名博士生華磊和郭偉超,準備做些不同尋常的測試。
華磊端著剛下鍋的泡面走進了實驗室,他說:“雖然世界上仍沒有一個仿人假肢可以做到用筷子夾住東西進食,但我們還是想試試。”兩個人決定把筷子放在機器人的食指與中指之間,隨后保持角度緩緩地將筷子探入碗底,小郭負責整個動作的操作,而小華則時刻監(jiān)視著筷子的位置,隨后,面被筷子成功撈了起來。
他們坦言,因為仿人假肢要更多考慮實用性、便捷性和準確性等因素,盡管現(xiàn)階段有9個主動自由度并且可以復現(xiàn)90%以上的人手動作,但想要完成諸如“用筷子夾東西”這個動作尚需時日。
不過,加上肌電臂環(huán)的便捷性和97%左右的準確性,由交大機器人研究所歷時十年左右研發(fā)的仿人假肢手,終于還是有了投入市場的機會,“真正投入市場后,它會加上一層外飾,就像真的人手一樣”。小郭告訴記者:“現(xiàn)在已經在臨床試驗并在6個肢殘患者身上進行了功能測試,相信不久就能進入市場,改善殘疾人生活。”
圖為由交大機器人研究所研發(fā)的仿人假肢手成功地將面撈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