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個五一節(jié),服務員終于不那么累了。”火鍋店老板田耿輝談起剛引進的兩臺傳菜機器人,笑得合不攏嘴。身高1.2米,圓滾滾的腦袋,臉部顯示屏上閃著兩顆紅心,胖乎乎的身上掛著“歡迎光臨”的紅綢帶,兩只手臂伸直向前,端著不銹鋼餐盤。“啊呀,你怎么擋住我啦,我還要工作啦。”被一位食客擋住后,機器人發(fā)出了呆萌的聲音。
田老板告訴記者,兩臺機器人加入火鍋店大家庭后,員工模仿電影《澳門風云》,分別給它們?nèi)∶?ldquo;傻強”、“小強”。服務員將菜品放在它們身前的餐盤上,通過遙控器按下對應的桌號后,兩臺機器人就出發(fā)送菜。
“您好,您點的菜給您送來了,請您自己端一下。沒什么需要請摸摸我的頭讓我回去工作吧!”剛滿7歲的花花拿下菜盤,摸了摸它的腦袋,“傻強”便沿著地板上的黑色感應膠帶走回原點。
春節(jié)前,店里有六個全職服務員,年后開張時只有三個回來工作。自從4月機器人上崗后,店里就不需要再招人。田老板向記者算了一筆賬:一個服務員包吃包住加工資一個月至少要花3200元,三個人一年就得開銷11萬多。兩個機器人成本14萬,另加每年3000元的保養(yǎng)費。算下來,兩年內(nèi)可輕松回本。據(jù)廠家介紹,這種機器人用上十年問題不大。 “機器人更實在,不會消極怠工,不會說走就走,兩個機器人頂上三個服務員的工作量。”談起這筆大膽的投資,田耿輝自信滿滿。
引進這種機器人服務,對餐廳有一定的要求。機器人傳菜需要餐廳空間格局相對較大。桌間距要在1.2米以上,通道平整寬敞便于布線行走。
傳菜機器人還蘊藏著意外的商業(yè)驚喜。在短短一個月的時間,田老板發(fā)現(xiàn)前來就餐的食客從商務人士變成以親子體驗為主的家庭居多。
在晚餐時間,火鍋店門口排起了長隊。食客們不用坐在門外無聊地等待,而是紛紛觀賞起兩位機器人的工作。從順德開車過來的吳姐和老公帶著兩個萌娃來嘗鮮。“兩個孩子看見機器人喜歡得不得了,跑到身邊左摸右瞧,爸爸也不停地拿起手機給他們拍合影。”吳姐不停地為機器人的創(chuàng)意點贊。
一些食客期待機器人可以有更多人性化的智能服務。“送菜時,除了賣萌說話,要是還能萌萌地唱首歌就更好了!”八歲的小葉子興奮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