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家里買了洗衣機之后,你還洗過多少次衣服?
自從用上了可以自動控制的電飯煲,你還自己熬過粥蒸過飯嗎?
銀行的ATM機和排隊等待叫號的銀行柜臺,你更喜歡哪個呢?
仔細看看自己的周圍,你已經(jīng)處于一個越來越自動化的世界,一個越來越便捷的世界,智能手機、網(wǎng)絡購物、社交網(wǎng)絡等等,新的技術以越來越快得速度改變著你我的生活。
而機器人和人工智能技術將會讓這個世界越來越智能。20世紀60年代開始的機器人研究,如今開始快速發(fā)展。無人機、自動駕駛汽車、貨運機器人等等,已經(jīng)開始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
隨之而來的,是關于機器人與人類關系的爭論。簡單來講,可以劃分為兩類:一類觀點認為機器人將會取代人類甚至最終統(tǒng)治人類,一類觀點認為機器人將會對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提供新的推動力。
2014年12月,湛廬文化組織的Future Trek“對話最偉大的頭腦”創(chuàng)新之旅中,我們與紐約時報負責機器人和人工智能報道的資深記者John Markoff有過深度溝通,也了解到美國機器人和人工智能發(fā)展的現(xiàn)狀,以及整個社會對新的技術所可能帶來機遇和挑戰(zhàn)的興奮、憂慮和思考。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位來自哈佛大學的教授羅伯托·曼格貝拉·昂格爾(Roberto Mangabeira Unger),他是一位哲學家,社會理論家,也是巴西的政治家。在哈佛大學的一次演講中,這位法學和哲學教授,以他特有的演講風格,從社會、政治和經(jīng)濟學角度,探討了機器人發(fā)展可能帶來的人類發(fā)展的新機遇。
“沒有人應該去做那些能由機器完成的工作!”昂格爾教授的演講聽起來斬釘截鐵不容置疑,不過仔細想想真的挺有道理的。
"人們不應該去做那些可以交給機器來做的工作。所有我們所學會的可重復的事情,都可以表達成一種公式、一種規(guī)則、一種算法。任何可以通過規(guī)則來表達的事情,我們都可以將其交給機器來做,機器的意義在于幫助我們處理那些可重復作業(yè)的事情。"
"這樣,我們就可以將我們最珍貴的資源---時間,用在那些不能重復的事情上。在大部分歷史上,已建立的經(jīng)濟組織形式中人們都不得不像機器那樣工作。因此,機器可以解放人類的被浪費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