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慶國(右)和同學正在測試機器人性能。
近日,2014年山東省高校第三屆機器人大賽在中國石油大學落下帷幕。山東大學(威海)機電與信息工程學院AI機器人愛好者協(xié)會的大學生們參加了這項比賽,共奪得二等獎3項、三等獎8項。而在此前,他們曾經(jīng)在8月份參加了全國大學生機器人比賽,當時派出的7個小組均獲獎,其中還包括一個一等獎。
記者了解到,這個機器人協(xié)會是去年才剛剛成立的,短短一年時間,大學生們就能獲得這么好的成績,他們背后又有著什么樣的故事呢?昨日,記者對AI機器人愛好者協(xié)會的師生們進行了采訪。
從零開始專業(yè)知識全部自學
據(jù)該校機電與信息工程學院的輔導員李捷老師介紹,這個社團是去年10月份成立的,當時學校一名大四學生陳曦捐出了自己的獎學金,幫助成立了這個社團。“陳曦是一名很優(yōu)秀的學生,目前在清華大學讀研究生。他特別愛好機器人,因此和幾位同學一起成立了這個社團。”李捷告訴記者,社團成立之后發(fā)展很快,雖然陳曦已經(jīng)畢業(yè)離校,但是新加入的成員們同樣對機器人充滿熱情。
昨日,記者見到了AI機器人愛好者協(xié)會現(xiàn)任會長于慶國。說起加入社團的初衷,于慶國表示他從小就喜歡搗鼓一些電子產(chǎn)品,對機器人很“著迷”。
加入社團后,從對制造機器人一無所知到自主設計出性能良好的機器人,于慶國和團隊成員們一起經(jīng)歷了不少的酸甜苦辣。“剛開始我們都覺得很難,因為我們學習的課程和制作機器人沒什么直接的關系,很多知識都是自學的。”于慶國說,由于不懂專業(yè)技術,他們的第一臺機器人只好根據(jù)別人以前設計成功的模型來仿造。去年11月底,他們終于制造出了一臺可以自己走路的機器人。期間,他們遇到了很多技術難題,社團成員們聚在一起不斷交流、討論,還向外校的同學們學習經(jīng)驗。
“當時我們做出那個機器人的時候特別開心,雖然有些粗糙,但大家覺得很受鼓舞。”于慶國說,從那以后,他們干勁更足了。每個周末,他們把時間幾乎都用在學習制造機器人上。為了更好地設計,于慶國他們還自學了軟件編程,希望可以給機器人輸入他們團隊的“靈魂”。
不斷改進作品在比賽中被認可
成功制造出第一臺機器人后,大家對社團成立之初的目標——參加全國大學生機器人比賽有了信心。
“第二批我們自造的機器人就開始改進技術,在結構和外形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調整,不過并不理想。”于希光說,那時難題隨之不斷出現(xiàn),常常讓大家焦頭爛額,不過從來沒有人說過要放棄。
“經(jīng)過幾個月的心血,我們又制造出了第三批機器人。每一批機器人都比上一批技術更成熟,性能更穩(wěn)定。”于希光介紹,在今年8月參加的全國機器人大賽中,選派的7個小組每組帶著一個機器人參賽,這個時候已經(jīng)是第四代機器人作品了。與之前的作品相比,第四代機器人自帶傳感器,可以快速穩(wěn)定地行走,并且能躲避障礙物。機器人從軟硬件到結構,完全由協(xié)會成員來完成。對他們來說,這一代機器人傾注了他們所有的靈感和激情。
“對于我們來說,參加比賽最大的收獲不是榮譽,而是在制作機器人過程中所學到的知識以及不斷迸發(fā)的強烈求知欲,這讓我們不斷進步。”于希光表示,大三的他們很快就會離開學校,希望他們所積累的寶貴經(jīng)驗能全部教給下一屆的學弟學妹們,讓他們在高起點上制作出更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