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上山撿垃圾,“變廢為寶”做成工藝品;中午去農家樂“打工”換來午飯吃!昨天,參加“城鄉(xiāng)孩子手拉手夏令營”的孩子們,接到兩項特殊的任務,最終,他們完成了任務,還明白了不少道理……
城鄉(xiāng)孩子結伴撿垃圾
昨天8:40,記者來到祥峪森林公園內的夏令營基地,30位城鄉(xiāng)孩子接到一項特別的任務:上山撿垃圾。出發(fā)前,孩子們在白紙上寫下了承諾,“我是環(huán)保小天使,我保證仔細尋找山上的每一處,將垃圾一個不留地撿回來;我保證注意安全,不給老師添麻煩。”原點文化藝術培訓學校校長王武告訴記者,開展這項活動的主要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孩子的環(huán)保意識,并把撿回來的垃圾做成工藝品,讓他們意識到節(jié)約能源、變廢為寶的道理。

好搭檔把垃圾變“機器人”
“我倆今天撿到紙箱、礦泉水瓶、繩子,我們要把它們變成機器人。”來自山區(qū)的汪攀說,他和西安孩子胡斌同住一個宿舍,短短幾天就成了好朋友,昨天兩人同心協力撿到滿滿兩袋子垃圾。汪攀把撿來的紙箱和繩子,制作成機器人的武器——“寶劍”,而機器人的身體由胡斌完成,兩個孩子分工明確。記者看到,汪攀先將“寶劍”的圖形在紙箱上畫好,剪下后再涂上紅色顏料,“寶劍”的雛形基本完成,這時胡斌提出自己的意見:“樣子太單調,應該有花紋才漂亮。”只見他用撿來的繩子在“寶劍”上纏出一條條花紋,40分鐘后,兩人的作品完成。“它叫‘力霸天’。”兩個孩子抱著機器人開心地笑著,他們兩個長大以后都想當一名科學家,這個機器人是他們的第一項發(fā)明。
勞動換來午飯吃著最香
中午12時,午飯時間,但食堂的桌子上卻空空的,這是為何?原來要進行“生存體驗”,孩子們分成6隊,到周邊的6家農家樂“打工”,用勞動換取一頓午飯。原點文化的教官龔世燕說,一方面是為了讓孩子們明白自食其力的道理,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讓他們體會到用勞動換取報酬的不易。
“我們要用自己的勞動換取今天的中午飯,請問有什么活能讓我們干?”“一連長”王曉琪問農家樂老板,老板說,只要幫忙拖地就能換到一頓中午飯。只見王曉琪拿著和自己差不多高的拖把,與梁景豪、高紫瑤等5個孩子,在20分鐘內把院子的每一個角落都打掃得干干凈凈,最后換來一大盤餅和八道菜。“這頓飯比我平時吃的所有的飯都香,這是我們賺來的,我保證以后再也不剩飯了”。城里孩子陳姿多說,記者看到孩子們把桌上的食物全都吃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