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電信營運商軟體銀行(SoftBank)在日前正式發(fā)表人形機器人 Pepper ,預定將在明年2月上市;這款機器人據(jù)說能「讀」出人類的情感,并與人類對話,而且售價不到2,000美元(日幣19萬8,000元)。
Pepper 機器人身高4英尺(約122公分),腳下有輪子,胸部配備一臺10.1寸平板電腦,用以顯示所查詢的訊息;軟銀表示,Pepper是透過云端的人工智慧進行控制。軟銀執(zhí)行長孫正義(Masayoshi Son)則強調,這款人形機器人的開發(fā)目標是「賦予機器人一顆心」。
根據(jù)軟銀所提供的規(guī)格(點此連結看更多Pepper介紹),Pepper的頭部配備四個麥克風、一部攝影機以及一個3D深度感測器;軀干部位裝置了陀螺 儀,頭部與手部則有觸覺感測器。可移動的基座配備兩個聲納裝置、四個雷射以及三個碰撞感測器,一個陀螺儀;移動速度最高可達時速3公里。

軟體銀行(SoftBank)所開發(fā)的人形機器人Pepper正式亮相
日本可說是個機器人大國,聞名世界的機器人包括漫畫卡通里的原子小金剛(Astro Boy)、ASIMO (車廠Honda開發(fā)的人形機器人),以及Sony曾推出的機器狗Aibo (編按:別忘了村田制作所的「村田小妹」!),再出個機器人一點也不令人驚訝,但實際上,Pepper是法國血統(tǒng)軟銀持有大多數(shù)股份的法國業(yè)者Aldebaran為軟銀開發(fā)了Pepper,而臺灣業(yè)者鴻海(Foxconn)則會是它的代工廠。
很重要的一點是,Pepper并非服務型機器人,它不是來幫人類打掃房屋或是在花園除草,它是設計來講故事給小朋友聽、跟人們聊天,有點像是家庭寵物的 角色,總之是娛樂用途的。但也因為如此,我實在不太明白Pepper打造成人形的原因;如果它不做那些我也不想做的事情,又為何要有一個機器人?我的意思 是說,真的需要一個講話幽默機智的機器人?

更讓人不解的是,軟銀身為一家電信營運商、并非硬體廠商,怎么會對機器人有興趣?據(jù)了解,Pepper將開始在軟銀位于日本東京的部份手機門市與大眾見面,所以軟銀執(zhí)行長大張旗鼓地辦了Pepper發(fā)表會,其實只是為了吸引更多人光顧軟銀的商店?
軟銀能從Pepper獲得什么好處?
也許是一部份原因,但這仍不足以解釋軟銀為何針對消費性市場發(fā)表Pepper;根據(jù)我個人的觀察,這個人形機器人有兩個設計重點,可能會是吸引軟銀執(zhí)行長孫正義的首要因素也就是應用程式以及云端服務。
Pepper的設計公司Aldebaran創(chuàng)辦人暨執(zhí)行長Bruno Maisonnier,在2004年著手開發(fā)該公司第一款自主行動的可編程機器人Nao,并在2008年上市;據(jù)Maisonnier表示,Nao與 Pepper采用同一套軟體NAOqi為基礎,該作業(yè)系統(tǒng)能簡化機器人編程。
而Aldebaran打算將Pepper的架構開放給軟體開發(fā)商,讓他們?yōu)檫@款機器人打造各種應用程式;就像豐富的應用程式促進了智慧型手機之成功,該 公司也期望Pepper的應用程式能擴展機器人的功能型,好在消費性市場取得成功。我認為軟銀也看到了Pepper的成功并不在于硬體,而在于未來可能會 出現(xiàn)的、讓這款人形機器人真正大受歡迎的殺手級應用程式。
軟銀號稱Pepper是「全球第一個會判讀情感的個人化機器人」,但它并非天 生就會,而是需要透過學習;Pepper的敏感度預期能透過來自云端人工智慧的知識而不斷成長。孫正義解釋,舉例來說,放置在軟銀門市的Pepper會開 始收集與人們互動的資料,當它說笑話時會觀察人們的反應,然后將之上傳到云端資料庫。
當Pepper走進人們家中也會繼續(xù)收集資料;舉例來說,當它為小朋友講故事而且看到他們笑得很開心,它就會注意這個情境。而根據(jù)軟銀表示,Pepper在認知適當?shù)姆磻矫?,會將感覺「數(shù)位化」并「自主學習」。
孫正義表示,目前Pepper是透過Wi-Fi連結到網(wǎng)際網(wǎng)路,未來也可能會升級支援LTE;軟銀打算透過Pepper來收集與消費者相關的資料以及行 為但是以讓Pepper更聰明、更人性化的名義。結合應用程式與云端服務,軟銀能從Pepper獲得的好處,很明顯比消費者多更多。
為什么需要娛樂型機器人?
日本對機器人的迷戀實在讓我有點惱火;但在那樣一個逐漸邁入高齡化的社會,將Pepeer視為能陪伴老年人的工具是可以理解的。我的老媽媽也住在日本, 她有一天看到電視上Honda的廣告,ASIMO在義大利的某個鄉(xiāng)村廣場跟一群小朋友玩,就跟我說ASIMO真是太可愛了,她也希望有它在身邊做伴。
好吧…我投降,我對于不能跟媽媽住在一起很有罪惡感(她真的很擅長挑起這個);這讓我看到了Pepper的潛在價值,但這并不代表我可以信任ASIMO 或Pepper能挑起妥善照顧我嬤嬤的責任。事實上,當我聽到軟銀介紹Peeper是一款「行為自主、以愛啟動的機器人」時,還起了不少雞皮疙瘩真的假 的?用愛就能啟動?
還有一點是,我對娛樂型機器人的概念頗感疑問;我不由自主地想起在1990年代末期初次訪問Sony旗下電腦科學實 驗室(Computer Science Laboratory)的土井利忠(Toshitada Doi)的往事,當時他正利用人工智慧開發(fā)Aibo機器狗,在被問到為何開發(fā)娛樂型而非服務型機器人時,他坦白告訴我:「因為如果是娛樂用途,消費者會更 容易原諒機器人所犯的錯誤?!?/p>
十年后,日本遭遇了2011年的「311」大地震與海嘯,有第一批機器人進入了福島縣的受損核電廠收集資料,它們當然不是日本廠商所開發(fā)的娛樂機器人,而是美國業(yè)者iRobot經(jīng)過戰(zhàn)爭測試的Packbot。
毋庸置疑,Aldebaran與軟銀將可透過把Pepper放在現(xiàn)實世界,獲得更多有關消費者資料與行為;但若它不能正確理解人們的情感,消費者真的那 么容易原諒嗎?他們會是覺得Pepper就是很可愛,還是會抱怨它沒有用?我覺得我的錢包會是后者。(Pepper的學習能力到底如何?點此連結另開視訊 檔案來看看軟銀的實驗)
在產業(yè)界致力于開發(fā)更優(yōu)秀機器人的此時,我認為選擇開發(fā)娛樂型機器人無論它們是否被投入了大量心力其實是一種逃避。你認為呢?我不是唯一那個希望機器人能替代人類做很多粗重工作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