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lián)合國曾經(jīng)就各國發(fā)展殺傷性自主智慧機器人(類似終結者的那種)展開過議會討論,提出了所謂的“機器人威脅論”。但半個世紀之后,世界上第一款工業(yè)機器人——通用電氣的機械手臂才真正亮相,并且目前仍僅僅應用于工廠作業(yè)。
真正走入到家庭的“掃地機器人”Roomba,實際上是一款吸塵器,雖然內(nèi)置的傳感器可以讓其辨別方向、爬樓梯以及自動充電,但它只會掃地,無法與人類溝通。那些專注于下棋、繪畫的超級機器人,基本上也只是出現(xiàn)在智力競賽中。好消息是,你不用擔心類似《終結者》那樣的機器人戰(zhàn)爭。
服務類機器人:能歌善舞 更像是玩具
即便是谷歌等科技巨頭不斷通過并購、融資來推動機器人在消費領域的發(fā)展,實際進展仍十分緩慢,范圍也極為有限。
比如日立公司最近推出的Emiew 2人型機器人,高約80厘米、重14公斤,擁有紅白相間的外殼,可通過集成在腳底的輪子進行移動。起初,它定位于大型公司的向導類機器人,能夠為人們提供路線指引;但最終轉變?yōu)椴┪镳^、展廳的演示向導,并未在商業(yè)市場廣泛應用。
同樣的例子還有來自法國Aldebaran Robotics公司的NAO機器人。這個僅有59厘米高的可愛小家伙精通19種語言,可以與人類聊天,還會唱歌跳舞,主要作為自閉癥兒童的輔助治療手段。即便是成千上萬臺NAO被幾十個國家的學校所購買,也成為了“機器人世界杯”的標準型號,但10000美元(約合人民幣6.3萬元)的價格阻礙了其商用價值。另外,只會唱歌跳舞聊天的NAO,實際上也被定位成類似于索尼AIBO那樣的昂貴玩具,而不是一款實用工具。
工具類機器人:應用范圍窄 價格昂貴

那么,消費市場中是否有真正能夠幫助我們干活的工具類機器人呢?來看看這款來自斯特福大學的PR2。雖然外型蠢笨,但PR2可以幫你做飯、疊衣服甚至從冰箱里拿啤酒遞給你。聽上去很美妙,但你無法忽視它的價格——28萬美元(約174萬元人民幣),可能還是請一個月薪4000元的保姆更加劃算。
另外,除了PR2之外的大部分工具類機器人仍然工作在特定崗位上,如機械、勘探或是安保領域,它們不會消費化,也沒有必要。
總結

目前機器人發(fā)展的主要障礙仍是成本和技術力,兩者又息息相關。具有強大AI的機器人顯然造價不菲,而單純面向某個領域的機器人對于普通家庭來說又不存在實用價值,所以對于消費者來說仍是高科技技術,而不是產(chǎn)品。
當然,隨著技術的進步,機器人最終會像智能手機、個人電腦、汽車一樣變成大眾消費品,只是這個過程仍需要很長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