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直以來,我總覺得機器人總是顯得不夠敏捷,即使是一些動漫電影作品里的機器人,也是速度有余,靈活不足。好比方說最近上映的《超凡蜘蛛俠 2》中,犀牛人看上去防高血厚,但是只能用“憨態(tài)可掬”來形容了,相比之下,蜘蛛俠的戰(zhàn)斗技巧更多依靠的是敏捷這一屬性。

瑞士洛桑聯(lián)邦理工大學(EPFL)的學習算法與系統(tǒng)實驗室(Learning Algorithms and System Laboratory ,LASA)的研究成果可能改變機器人都是笨笨的那種感覺。這個實驗室的研究人員研發(fā)的這個機器人,準確的說是一個機械臂,它可以抓住任何一個從對面扔過來的東西,前提是大小適合的物體,比如網(wǎng)球拍和裝了半瓶水的水瓶。
被水果、水瓶和鑰匙砸過無數(shù)遍的我表示,這真是個人生必備技能。人的反射神經有快慢,但是機器人就看制造工藝和代碼水平了。該實驗室的研究人員選取了德國 kuka 的機器人手臂,并接上了基于先進特征識別和映射技術的建模軟件 SimLab 的 Allegro-Hand 機械手,德國品質加上先進代碼讓我想起了小時候使用的某個宣稱“德國油墨,瑞士筆尖”的筆芯。
kuka 機械臂有一定的學習能力, LASA 研究人員通過攝像頭等特征識別元件指引機械臂捕捉各種運動的對象,讓機械臂建立模型,完成編程,以適用于各種運動的物體。
LASA 的教授 Aude Billard 向 Mashable 表示:
“每一個類型的對象都需要 20 次試驗,但是建立算法,編寫代碼花費了我們兩個研究員兩三年的時間。”
雖然抓瓶子對于機器人來說有些無聊,犬類叼飛盤的趣味性似乎更足一些。但是 LASA 的初衷肯定不至于此,他們想制造一能夠適應不同環(huán)境,并面對各種情況能在幾分之一秒內作出反應的機器人。有著這種素質的機器人或者機器系統(tǒng)有著非常廣闊的前景,比如更快更準確的車內反應系統(tǒng),一則可以避免車輛碰撞,二則碰撞后能更快的保護好司機乘客。
那么這個機器人的反應速度有多快呢?據(jù)稱,這個機器人快到可以抓住美國棒球大聯(lián)盟(MLB)投手投出的棒球,在 MLB 中,許多投手的投球初速可以達到 150 KM/h,最快可達 170 KM/h。不過研究人員稱,其實抓棒球比抓網(wǎng)球拍還要容易一些,因為抓球的時候,手臂不需要采用特定的角度方向,而抓球拍的時候,由于球拍運動軌跡和形狀的復雜,手臂需要保持與球拍柄的一致性。

接下來,這項技術將被瑞士航天中心采用,眼疾手快的機器人將會被派去太空捕捉太空垃圾??吹竭@里,眾多喬治·克魯尼女粉絲哭訴,這項技術要是早點運用,《地形引力》里,喬治·克魯尼扮演的麥特·科沃斯基也不至于犧牲得那么早了。只是,機器人該使用怎樣的辦法才能面對秒速達六七公里的太空垃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