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穿戴技術仍然是當前科技界最熱門的趨勢之一。在每一次大型科技盛會上,面向個人消費者的可穿戴設備數量似乎都呈現指數級增長——從智能腕帶、智能手表、智能手套,到智能眼鏡、智能頭盔、智能臂章。但是,如果科技企業(yè)不能將這些可穿戴設備完全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那么我們當下購買的一大堆可穿戴產品可能到下一季時就會過時。
然而,谷歌認為它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這家搜索巨頭憑借谷歌眼鏡概念,基本上引領了全球可穿戴科技趨勢。谷歌在SXSW(西南偏南音樂節(jié))大會上公布了他們的愿景,那就是將Android操作系統(tǒng)融入可穿戴科技產品中。按照這一構想,在不久的將來,任何一款可穿戴科技產品都可以通過谷歌新軟件開發(fā)工具包(SDK)運行Android操作系統(tǒng)。谷歌將在兩周內面向開發(fā)者發(fā)布這個SDK。
大家應該可以明白,谷歌希望借助于這個“面向可穿戴產品的Android系統(tǒng)”概念,繼續(xù)加強可穿戴科技生態(tài)系統(tǒng)。就像是80%的智能手機現在都運行Android系統(tǒng)一樣,谷歌當然也希望80%的可穿戴科技設備也采用Android系統(tǒng)。谷歌還可以讓開發(fā)者給屬于Android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任何一款可穿戴設備開發(fā)應用。
這樣一來,用戶的Android智能手機便能更容易與谷歌智能手表或谷歌眼鏡實現同步。另外從理論上講,Android智能手機也許還能與谷歌自動駕駛汽車或谷歌機器人互動。不過,即便是谷歌將可穿戴科技打造為一個平臺的愿景,也只是可穿戴設備未來應用的冰山一角。下一個發(fā)展階段不僅是讓所有可穿戴設備與其他運行相同操作系統(tǒng)(即Android)的設備互動,而且還要讓這些設備與人體交互。
它之所以被稱為可穿戴技術,是因為最終可穿戴設備的傳感器將與人體相連,提供更多的信息反饋,而不是你昨晚睡了幾個小時或是午飯后走了多少步之類的數據。在一些情況下,可穿戴科技設備將會被植入體內,而不僅僅是穿在身上。這些設備將可以充分利用有關用戶呼吸、眼球運動甚至是心率等數據。
這種趨勢最終將導致真正具有革命性的可穿戴科技產品的問世。以在SXSW大會上獲得可穿戴技術競賽一等獎的Skully摩托車頭盔為例,它通過類似于谷歌眼鏡的頭戴式顯示屏,為摩托車手帶來一種增強現實視覺體驗。從理論上講,借助于面向可穿戴科技的Android系統(tǒng)版本,開發(fā)者可以打造出谷歌摩托車頭盔、谷歌摩托車夾克、谷歌摩托車手套等等。
谷歌摩托車頭盔會快速讀取駕駛者的眼球數據,判斷此人是不是真正的主人,然后才會自動啟動摩托車引擎;谷歌摩托車夾克能基于使用者的皮膚表面溫度數據,自動調節(jié)周圍溫度;谷歌摩托車手套只要輕輕一晃即能激活NFC支付系統(tǒng),在經過高速路收費站時不用停車也能交費。另外,在空曠的高速公路上馳騁帶來的刺激,可能會加快使用者的心跳或皮膚排汗。這些數據將被自動同步到Android智能手機上,讓他們與好友實時分享音頻和視頻體驗。
正如美國科幻小說家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的一句名言,“未來已經到來,只是分布不均勻而已”。在這些假設的可穿戴科技產品中,許多其實已經存在。例如,用以支付的NFC指環(huán),基于情緒發(fā)送個性化“心靈雞湯”的智能手鐲,根據體溫自動調節(jié)的可穿戴設備,以及能讓用戶與好友分享音頻和視頻的“心靈感應設備”,等等。當然,新一代健康追蹤設備已經能夠讀取有關人體表現的數據。
現在,最重要的是能有一家公司將所有這些技術結合在一起,打造出一個融合了所有這些創(chuàng)新設備的完整可穿戴科技生態(tài)系統(tǒng)。這家公司可能是三星,這家韓國電子巨頭正在智能手表上面試驗Tizen操作系統(tǒng)。也有可能是蘋果,該公司會充分挖掘伊夫·圣·洛朗的時尚元素。抑或是谷歌。一旦數百種新一代可穿戴設備被整合到同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中,那么可穿戴技術將不再是極客時尚產品,而是會成為深受主流消費者歡迎的大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