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意大利國際高等研究院以及西班牙加泰羅尼亞理工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模擬單細胞水中生物的運動過程,研究了未來仿生機器人的運動機理。相關(guān)研究日前發(fā)表于《固體力學與物理》雜志。
讓小型機器人在人體內(nèi)實現(xiàn)運輸藥物、疏通血管以及愈合傷口等功能的夢想已經(jīng)越來越近。不過,這類小型機器人都必須滿足一個條件,即它們必須像生物組織一樣柔軟靈活。
“未來的小型機器人將與人體組織類似,其外形不再是一個帶有機械臂的剛性裝置,而是一個與魷魚觸角或大象鼻子類似的軟體設備,其運動方式與水中單細胞生物的運動方式類似。”意大利國際高等研究院研究者antonio de simone解釋說:“利用杠桿、氣缸等部件不可能制造出非常小的機器人,但是利用仿生學,我們可以研制出細胞大小的機器人。”
為此,antonio de simone帶領(lǐng)團隊已經(jīng)花費五年的時間來研究一種單細胞水生動物——眼蟲的運動模式。這項研究的目的在于將眼蟲的運動方式移植到未來小型機器人上。“首先,我們需要探明眼蟲可以高效運動的原因。”他說。
據(jù)介紹,antonio de simone對不同形狀眼蟲的運動模式都進行了模擬,最終探明了這種生物通過控制表面形狀來運動的機理。“這項研究將為研制未來小型機器人的運動系統(tǒng)奠定基礎(ch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