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機器人代工是未來趨勢
展場上國產機器人和國外的形態(tài)并沒有不同,機器手臂能夠在制定程序下按照高標準完成工作。只見一只手臂完美地拐彎鉆進車架內部的小洞里,進行焊接作業(yè)。
“一臺機器人的效率可超過6個工人,而且能保證準確無誤。”庫卡公司展廳的負責人說,焊接工序三班倒按6個人計算,每個人年薪5萬元,6人每年的總支出就接近30萬元。如果在這個工序上使用機器人,只需要一臺就行了。
“從長遠來看,企業(yè)保持制造力,以機器人代工是必然的趨勢。大型企業(yè)考慮機器人的技術,而中小企業(yè)擔憂的是價格。”從事生產機器人組裝件的聚研機床展臺負責人說。
國產機器人走廉價路線
從工藝和品質上來講,國外的機器人技術相對成熟。庫卡從1973年就開始制作第一個工業(yè)機器人,國內最早的機器人公司沈陽興松2000年才正式開始進入這個市場。
記者在現(xiàn)場了解到,像庫卡這樣的國外機器臂最高負載能達到1300公斤,而國內的機器人在100公斤左右。
“事實上,正是由于國外機器人的高昂價格給國內自主研發(fā)的機器人提供了機會,國內中低端市場成為國內機器制造企業(yè)的重要戰(zhàn)地。”廣州數(shù)控的陳先生說。
價格成為國內品牌叫板國外品牌的最重要因素。以搬運行業(yè)的機器人為例,國外機器人及其配套系統(tǒng)的價格往往在60萬元人民幣以上,而目前國內自主研發(fā)的機器人價格最低只需16萬元,貴一點的26萬元左右。
同時,進口機器人售后服務成本也非常高昂,部分產品年維護費要花掉1萬元。
國外品牌占了80%市場
但是,僅僅依靠價格優(yōu)勢,國產機器人很難撼動國外機器人在國內所擁有的市場。
“大型企業(yè)仍然會選擇技術過硬的國外品牌,而許多外資企業(yè)更是只考慮所屬國的品牌機器人,這使得我們的市場僅限于國內中低端市場。”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品牌商說,國內品牌的年產量平均在500-1000臺。
在他們的市場調查中,80%的國內機器人市場仍在三五個國外品牌手里,國產機器人市場占比不足10%。
“技術還是不夠硬。當時我們使用的工業(yè)機器人和相應焊裝線購自國外,公司請來外籍工程師調試程序,為此支付的費用高達每小時幾百歐元。這樣不僅成本高,最后你還是離不開別人的技術。”該品牌商說,我們只有不斷提升自主研發(fā)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