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分30秒能用來做什么?一些“訓練有素”的電腦機器人可以完成8項指定任務!為了這2分30秒的嫻熟操作,機器人的“主人”――廣州市真光小學的學生要花費三四個月甚至更長時間。他們用無數(shù)細碎的積木搭成機器人的“軀干”,裝上馬達、傳感器、輪胎,再編寫程序輸入機器人的“大腦”――主機。經(jīng)過多次調(diào)試、修改后,電腦機器人走上賽場,與來自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同類”們競技。越秀區(qū)真光小學從2001年開展電腦機器人特色興趣活動,學生們從中鍛煉了手、眼、腦,也在競賽中收獲了多項榮譽。
主機就像機器人的大腦
真光小學六年級學生灌梓洋拿著自己的機器人說,首先用細小的積木搭成“身體”,再安上馬達、導線、電池和光電傳感器、觸動傳感器等。“最關鍵的部分是主機,它就像是機器人的大腦。”灌梓洋將一個像掌上游戲機的設備拿給記者看:“老師指導我們先在電腦上編好程序,再將程序輸入主機,然后將主機安裝在機器人上面。這樣,機器人就可以完成指定的任務。”完成一次比賽任務,光是打印出來的程序就有幾十張紙。
灌梓洋和搭檔李沁怡演示了FLL電腦機器人比賽項目。2分30秒內(nèi),機器人一共要完成8項任務,分別是:將“病菌”放入洗手池、改變溫度計、監(jiān)控烹飪時間、收割谷物、清除污染源、捕魚、遠行(即觸壁)、使用售貨機。任務的要求都挺精細:如捕魚,不僅要求機器人將“魚”全部捕進來,還要再將“小魚”放生、擺到指定位置。
玩機器人考智力更考耐心
男生黃霆鈞、邢澤超、梁國熙、何偉鈞現(xiàn)在是初一的學生。2012年,他們就讀真光小學六年級時,代表廣東省參加全國的電腦機器人比賽,榮獲全國第2名、第3名的佳績。他們告訴記者,在真光小學時,每天午休要練1個多小時,下午放學后還要練一至兩個小時,每周5天,全年不輟。
黃霆鈞說,玩電腦機器人,不僅考智力、動手能力,更考耐心和細心。“比如說,機器人要用光電傳感器來定位,但光值的控制是個難題。機器人兩側的馬達的動力不太一樣,有時兩邊輪胎的磨損程度不同,導致轉彎達不到理想狀態(tài)。這些都要反復調(diào)試、修改。”有同學說,曾經(jīng)因為一個問題多次調(diào)試、仍然無法解決,氣得摔掉機器人。但發(fā)過脾氣后,還是得耐著性子解決問題。
苗子得過成績家長經(jīng)濟關
真光小學副校長胡志金介紹,該校從2001年開展電腦機器人特色活動,很快就取得了好成績。2002年11月,該校代表隊在第4屆國際機器人奧林匹克競賽中獲得冠軍。從那時起到現(xiàn)在,該校在電腦機器人競賽中獲得的獎杯、獎狀已經(jīng)擺滿了一面墻。
電腦機器人是一項對學生的整體素質要求較高的活動。“學生要手、眼、腦并用,要涉獵多方面的知識,要有良好的團隊合作意識。”胡志金說,真光小學的學生從三年級開始接觸電腦機器人,有興趣、有潛力的學生被選入興趣小組,到五年級時優(yōu)秀選手可擔任校隊主力出賽。“我們選苗子,有3個條件:首先是成績好,因為玩電腦機器人會占用很多時間;其次是家長要支持;第三是家庭經(jīng)濟條件允許,因為參加全國乃至世界比賽,需要家庭承擔一定的差旅費用。”為了開展這項活動,真光小學每年要投入約10萬元。
學生們說,玩機器人確實開發(fā)智力,碰到什么問題都要想辦法解決。“看著一塊塊積木、一個個零件組成了機器人,還能按照我的指令去完成任務,真是非常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