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因為機器人代替了人工,10個美國人中有7個失業(yè)了,他們會干什么?
200年前,70%的美國人在農場工作,經歷了19世紀的工業(yè)革命后,自動化仍然只代替了1%的工作崗位,那些失業(yè)的工人并沒有閑著,相反自動化創(chuàng)造了全新領域數百萬的工作機會。
那些曾經失業(yè)的農場人員現(xiàn)在正管理著大批工廠、生產著農場設備、汽車以及其他工業(yè)品。再接下來,電器修理、膠印、食品化學、攝影、網頁設計這些基于自動化的工作接踵而來,這些都是18世紀的農場工人想都不敢想的工作。
所以現(xiàn)在70%的工作會被機器人代替只是時間問題,這是自動化大潮歷史上的第二波,將聚焦于人工識別、廉價傳感器、機器學習和分布式智慧上,并涉及現(xiàn)有任何工作,從體力勞動到腦力勞動。
首先,機器將鞏固它們已有的自動化產業(yè),取代線上工人后就接著取代倉庫工人,一天持續(xù)舉起150磅重的物體并分類、裝進卡車;藥房可由配藥機器人代勞;學校夜間清掃可由機器人代勞、高速公路的長途運輸可由機器人部分代勞。而白領階層,像Narrative Science發(fā)布的能夠創(chuàng)作運動新聞、根據Web更新自行統(tǒng)計公司每天股市表現(xiàn)的工具,將會代替白領越來越多的文書工作,甚至醫(yī)院手術室的非文書工作。不管你是一個醫(yī)生、律師、建筑師、報告員或者程序員。
機器人的智能性已經不是問題
對于機器人的智慧我們總抱著先入為主的概念,就像要求已有的人工智能技術跟人類一模一樣,這本身就是有缺陷的邏輯。相反,機器人會用不同的思維方式來思考。想想來自Rethink Robotics的Baxter,這個前MIT教授Rodney Brooks打造的機器人就是一個機器人隨同人類工作的很好例子,它也是兩條手臂一個平板顯示器,跟工廠里的呆板機器人一樣可執(zhí)行重復的手工任務,但它又在3個方面是極為不同的。
首先,它能環(huán)顧四周,盡力在人類附近工作,又避免傷害他們(通過力反饋式技術)。而工廠里的機器人是看不到的,必須和人類隔離,因為它們無視他人,以至于不適合在小商店工作,不方便有個人類來很好地安排他們的工作時間(因為要隔離)。但這個機器人在插好插座后,你就可以把它放在你身邊工作。
其次,任何人可以訓練Baxter,你僅僅需要抓著它的手臂引導它正確的動作和序列,遵循“看我做什么”的概念——學會然后重復它。以前的機器人則需要高級工程師寫出成千上萬的代碼,調試它們,再指示機器人完成最簡單的任務。且因為機器人被使用的時候不能重新編程,采用它們的最大成本來自于操作管理而非硬件,比如一個機器人造價10萬美元左右,但是相關的編程、訓練、維護成本是造價的4倍,算下來平均每個機器人“有生之年”耗費成本近50多萬美元。
第三, Baxter很便宜,22000美元就可以。這個跟現(xiàn)存50萬美元的機器人成本相差是巨大的。
因為它能批量處理模式編程,是機器人世界的“計算機”。就像PC一樣,人類可以跟它直接互動,做一般的事情也可以,無聊的事情也可以。它也足夠便宜,三流的制造商都能買一個去給他的商品包裝。
連線記者訪問Brooks的時候,他們正經過一家麥當勞,記者問Brooks他的機器人在這能干什么呢?他表示快餐店的工作不會一成不變,所以他們要繼續(xù)打造的是一個由人類自由設置、一起參加工作的機器人,只要能夠靠近,很快人類做的工作就可以由它們代勞,而人類的新工作將是自己也無法想象的。
機器人和人類關系的象限分析圖
象限A:人類能做但是機器人做的更好的
比如機器人織布比人類做得好,做汽車比手工做的好,1990年的時候電腦評估抵押貸款慢慢代替了人類評估,常規(guī)X射線的分析等。在機器人制造階段我們能接受,在機器人智能的階段我們同樣也能接受。
象限B:人類不能做但機器人能做的
人類一小時要生產一個黃銅螺釘有困難,但自動化每小時可以按時生產1000個。計算機芯片也是,自動化的精密、控制力、堅定的注意力是動物所不具備的。沒人像Web一樣可以瞬間搜出昨天加德滿都的雞蛋價,每次你點擊的時候就是在操作一個機器人。也沒人像機器一樣可以檢查到每平方毫米的癌癥細胞。
象限C:由于機器人帶來的新工作
也許我們可以通過我們的肚臍去除一個腸道腫瘤、在火星上開著汽車、通過空氣寄東西給我們的朋友……就像200年前沒有上海人會告訴你他們要買個小盒子允許他們跟朋友對話。很多時候我們的工作是由我們的夢想驅動的,而且有些新自動化任務只有其它自動化程序可以處理,而現(xiàn)在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到2050年收入最高的職業(yè)將取決于自動化和機器,只是還沒被創(chuàng)造出來。
象限D:只有人類可以做的事情
第一條是人類決定人類該做什么,這不是一個肯定的東西,因為我們的欲望啟發(fā)了我們之前的發(fā)明。
第二條當機器人滿足我們的吃、穿、住后,我們會想“人類是用來干什么的呢?”。什么芭蕾舞演員、音樂家、數學家、全職運動員、時尚設計師、瑜伽大師都能被機器輕易達到后,我們會問“我們應該做什么呢?”就像有了機器人代開車,人類就會想著旅行優(yōu)化器,最佳調整交通系統(tǒng)的時間和線路,永無止境……而這場工業(yè)革命的轉折點來自于人人都有一個機器人,而最駭人的可能是一個人能夠對機器人程序進行創(chuàng)新、優(yōu)化、定制的時候。
但是不管怎么樣,這個機器人代替人工的大潮已經來了,而且可能歷經7個階段:
1. 機器人可能做不到人類做的任務
2. 它能做到大部分了,但不能做人類能做的每一件事
3. 它能做所有人類能做的,除了它出故障的時候,還需要人類
4. 它能完美地完成常規(guī)的東西,但需要人類訓練它
5. 它可以做我以前的老工作了,因為這個給人類做已沒太大意義
6. 除了老工作,機器人可以嘗試做些新工作,但得花更多錢
7. 幾乎沒有什么機器人不能做的
但是這不是人類跟機器人的賽跑,不然我們就輸了,將來我們一樣可以拿薪水,主要看你對機器人的處理工作做得咋樣,甚至你覺得那不是一份工作,因為所有的苦差事都由機器人來做,它們最終只會讓我們變得越來越像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