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機器人在做大白菜燜圓子。
熱鍋、放油、翻炒、點水、勾芡······這出廚房交響曲的演奏者可不是廚師,而是機器人。昨日,在楚河漢街的湘鄂情酒店,2個“機器人大廚”正在忙碌。
這兩個“大廚”由直徑約80厘米的大滾筒、水油管道、電子控制盤構成。盡管看起來憨頭憨腦,但非常智能。操作者只需設油溫、油量、翻炒時間、何時點水等數(shù)值后,將材料入鍋,“大廚”依程序進行,幾分鐘后,色香味俱全的菜肴即可出爐。再炒這道菜時,無需設定,只需選擇菜品,按下“開始”鍵。目前,他們“頭腦”中已記下了100多道菜肴的操作程序。
據(jù)了解,兩個“大廚”身價都在30萬元左右,但能量不同,分別可以一次性炒20公斤、30公斤的菜,在大型宴會中,可以滿足50桌和100桌的需求。兩“人”最優(yōu)的戰(zhàn)績是,一起輕松應對了1400人同時就餐,這通常需七、八位廚師超負荷工作才能達到。
湘鄂情董事長孟凱介紹,“機器大廚”最早出現(xiàn)在北京、西安等北方城市,多用于部隊、院校和廠礦企業(yè),只是滿足基本的就餐需要。半年前,湘鄂情引進了9個“大廚”安排至三鎮(zhèn)各個門店,在未來3年,將全面推廣自動化烹飪機器人。引進機器人,不僅為了提高效率,也是為了保證大型宴會中所有菜肴口感一致。
規(guī)?;牟僮骺煞窠档途筒唾M用?孟凱說,菜價多由菜品的品質(zhì)和服務質(zhì)量決定,很難因節(jié)省了人力就降價。
不過,“大廚”目前只能燒菜、炒菜,涼菜、蒸菜、甜點等傳統(tǒng)菜品暫時無法勝任。所以湘鄂情廚師李超表示,不擔心機器人搶了飯碗,不過這些“新同事”倒激發(fā)他學習操作的興趣,希望能有多樣技能。
“機器大廚”上崗,業(yè)內(nèi)尚存爭議。武漢光明萬麗酒店行政總廚張鵬認為,機器人上崗,對快餐可能有很大突破,但中國的餐飲文化是不能通過機械來復制的。菜就像廚師手中的藝術品,傾注了廚師的心血,是一種感情的傳達,這是機器人永遠無法達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