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太原理工大學研究生團隊創(chuàng)作的四足仿真機器人,獲得“申昊杯”第四屆中國研究生機器人創(chuàng)新設計大賽全國總決賽一等獎,而且還獲得了兩項專利,分別是多模態(tài)輪腿分離四足機器人和可分體的多模態(tài)輪腿分離四足機器人。


10月25日,山西晚報記者采訪了團隊的老師張金柱和隊長曹建冬。目前,該團隊還在這一項目加快進度,調整機器人,進行原地踏步、行走、跳躍、爬樓梯等各種復雜動作。
回憶參賽過程既自豪又有壓力
說起創(chuàng)作這一項目的初衷,團隊成員表示,當時想在煤礦巡查方面,用四足機器人來代替人工巡查,提高效率,保障人員安全?,F(xiàn)在看來,它可以用在鐵路、電力方面的巡檢等,前景非常寬泛、長遠。
“申昊杯”第四屆中國研究生機器人創(chuàng)新設計大賽,在業(yè)內有相當?shù)挠绊懥Γ衲暧烧憬髮W承辦。參加的大學院校有200多個,隊伍有800多支,能夠在如此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團隊隊長曹建冬非常有感觸。
“回憶參賽經(jīng)歷,既有自豪感,也倍感壓力。”曹建冬說,最讓他記憶猶新的是在特等獎爭奪中,他們輸給了實力強大的另外兩所院校。
初賽是在5月到6月底進行,需要提交動畫建模、申報書等各種材料,闡述團隊的想法、技術、條件,由評委會來決定能否進入決賽。
8月7日進入決賽,在8月23日之前,需要準備視頻、仿真結果、PPT、海報等等。
8月22日,團隊5人動身去了浙江大學。比賽期間,他們見到了龐大的參賽隊伍,也細心準備著自己的答辯材料,在相關區(qū)域展示太原理工大學四足機器人的海報、視頻。
在小組賽里,曹建冬先代表團隊闡釋該項目的主要創(chuàng)新點。一般而言,四足機器人有的用輪式,有的用腿式前進。他們這款機器人則輪腿結合,在相對平坦路面使用輪式前進,可以提高速度,在有障礙物的路面使用腿式,可以跨越障礙物。
隨后,他們小組中的4人參加了小組4人現(xiàn)場答辯,從背景、機械結構、多種模態(tài)、控制系統(tǒng)、理論、仿真結果等方面一一作了介紹,并對實物單腿跳躍作了展示。
一天晚上10點,團隊被通知將要參加特等獎爭奪戰(zhàn),5人連夜改進方案、準備回答評審專家的提問。
曹建冬說,這次特等獎有2名,一等獎有15名,二等獎有30名。獲得特等獎的大學項目更加成熟,研發(fā)時間在5年以上,5個博士一起上陣,而他們才開始兩年多,成員也是研究生一二年級,與對方差距確實不小。
8月26日頒獎,曹建冬上臺領到了一等獎。
研發(fā)時困難不少
說起四足機器人的創(chuàng)作背景,帶隊老師張金柱介紹,山西是礦產(chǎn)資源大省,為了保障礦井生產(chǎn)的現(xiàn)代化,進一步減少礦井安全事故,無人化作業(yè)場景及對井下危險因素的實時監(jiān)測技術亟待發(fā)展,他們研究的可分體多模態(tài)四足機器人能夠代替礦井勘探人員進入未知環(huán)境進行高效勘探,并對作業(yè)場景危險因素進行預警,從而預防事故發(fā)生,保障礦井人員生命安全,減少經(jīng)濟損失。
兩年來,研究遇到了不少困難。比如拿單腿跳躍來說,剛開始,電機等各項硬件設備進行測試,發(fā)現(xiàn)只能跳不到10厘米,后來發(fā)現(xiàn)電機的供電不足,又更換了電機,優(yōu)化了算法,使得機器人能跳25厘米。
后來又要把仿真加進去,比如四足機器人向前做拋物線跳躍,落地再跳,這樣連起來就形成了向前奔跑。之后,又加了落地緩沖效果,這樣更加流暢,也保護了電機。
這個機器人的材料大部分是鋁合金,不好制作零配件,學生和老師找到了周圍一個工廠的加工師傅,提供零配件的圖樣,對方制作好了,他們再來組裝,需要調整的再去仔細打磨。
未來前景很廣
研究生師生團隊現(xiàn)在都憋著一口氣,四足機器人在山西首屈一指,但是在全國還處于追趕階段,因為有比他們更加先進的技術、理論以及實物。
10月25日,山西晚報記者見到張金柱老師,他說,目前正在給四足機器人加陀螺儀,這是起平衡作用的,相當于人類的小腦。沒有加陀螺儀之前,機器人如果發(fā)生傾斜,自己是不會糾正的,加入以后,它能在行進中動態(tài)調整自己的平衡狀態(tài)。
再往后,機器人要做原地踏步、行走、跳躍、爬樓梯的模式和實測活動,將來,四足機器人可以廣泛應用到礦井巡檢、鐵路巡檢、電力工廠巡檢等更多、更廣闊的領域。
“我們始終堅信,經(jīng)過不懈的努力,我們和全國四足機器人的差距會逐漸拉近,甚至超過他們。”太原理工大學師生們表示。山西晚報記者宋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