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人員演示小易AI受理機器人“無人審批”功能。(記者李源攝)
湖北日報訊(記者李源)到政務服務中心辦理行政審批事項,與窗口工作人員打交道是必不可少的步驟。
如今在武昌,辦理公共場所衛(wèi)生許可證審批業(yè)務,不僅可以實現無人審批,還能“秒辦”秒拿證。
7月27日,武漢市武昌區(qū)政務服務中心4樓,一臺一米見方、通體白色的設備引起不少辦事群眾“圍觀”。
這臺設備,是武昌區(qū)行政審批局引進的智能審批機器人——小易AI受理機器人。通過自帶的攝像頭和屏幕,機器人可與辦事群眾交互對話,引導自助完成辦事流程。
相比于傳統(tǒng)的24小時自助服務設備,智能審批機器人的創(chuàng)新點是什么?
“小易AI受理機器人可以實現無人審批,群眾無需在窗口排隊等叫號,帶齊資料就能通過機器人完成審批發(fā)證。”武昌區(qū)行政審批局大數據科工作人員李丹立介紹。
小易AI受理機器人由受理系統(tǒng)、OCR文字識別系統(tǒng)、AI填報系統(tǒng)和出證系統(tǒng)組成。辦事群眾在屏幕上點選需要辦理的審批事項,按照設備提示將證件放在識別區(qū)內,攝像頭拍照后識別圖片上的文字,自動填充在相應的表格模板中,與機器人相連的打印機就能自動出具證照。
為進一步“減材料”,小易AI受理機器人還集成了電子身份碼核驗功能。打開手機“鄂匯辦”亮出身份碼,無需攜帶身份證也能辦事。
對于智能審批機器人所能解決的問題,武昌區(qū)行政審批局社會類審批科工作人員楊娟感觸頗深。
以辦理公共場所衛(wèi)生許可證為例,辦事群眾從刷身份證取號,到從窗口工作人員手中拿到證照,一般需要近一個小時。
“時間主要花在表格填寫和信息校驗上。”楊娟說,漏填、錯填等問題時有發(fā)生,為此工作人員要花大量時間與辦事群眾溝通交流,填寫完畢后還要核驗和錄入信息。“整個流程就是填表、核驗和錄入,雖然看上去很簡單,但是步驟很繁瑣。”
有了智能審批機器人,填表過程被簡化為機器提取證件、表格圖片中的文字信息并自動填寫,審核過程被簡化為機器自動比對表格模板。過去耗時耗力的工作,被人工智能輕松“解決”。
武昌區(qū)行政審批局相關負責人說,目前小易AI受理機器人尚處于試用階段,“智能審批機器人的潛力很大,結合武漢市證照資源庫中的數千萬份證照信息,未來辦事群眾甚至可以不帶任何證件,通過刷臉證明‘你是你’,設備就能從資源庫中自動調取所有信息,填報完畢后‘秒辦’業(yè)務。”
今年以來,武昌區(qū)行政審批局積極創(chuàng)新場景,運用政務大數據賦能行政審批便民化改革,收獲辦事群眾大量點贊。統(tǒng)計顯示,該局今年上半年投訴量相比去年同期大幅下降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