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內介入手術機器人是全世界醫(yī)療領域共同關注的創(chuàng)新點,西方少數國家投入大量資金研發(fā),但都沒有實質性進展。記者16日獲悉,長海醫(yī)院血管外科主任陸清聲教授成功研發(fā)通用型介入手術機器人,打造出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血管腔內機器人系統,實現了同時進行多根導絲、導管、支架的機器人精準定位放置。
在動物實驗中,陸清聲團隊通過遠程控制機器人2組機械臂(包括4只仿生手),成功完成6頭豬的冠狀動脈造影及冠脈支架釋放。據透露,在為患者開展的冠脈介入手術中,通過人工智能的引導,該國產機器人在一根指引導管內同時放置兩根導絲,直接將支架遞送放置在血管堵塞處,并實現在兩處病變釋放支架。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單孔手術機器人是研制難度最高的手術機器人,此前,僅有美國的達芬奇單孔手術機器人獲批上市。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瑞金醫(yī)院副院長趙任教授完成了中國具有完整自主知識產權的單孔手術機器人外科手術。這是國產單孔機器人在外科領域的成功應用。
該單孔手術機器人是相關醫(yī)療器械企業(yè)聯合上海交通大學、瑞金醫(yī)院等高校和醫(yī)院自主研發(fā),由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支持。研發(fā)團隊掌握了全鏈條關鍵技術和全方位自主知識產權,目前已經申請中外發(fā)明專利110余項。據趙任介紹,使用達芬奇單孔手術機器人,醫(yī)生需在患者肚臍旁側布置多個輔助孔和手術切口來協助操作,而國產手術機器人只用一個皮膚切口(3-4cm)置入手術工具即可完成手術。國產單孔手術機器人實現了全鏈條國產化,費用相比、進口機器人可減少30%到50%。
據悉,在為一位惡性結腸癌患者的手術中,趙任教授只在病人的肚臍右方做了3.5cm切口。經過2個多小時的手術,患者的腫瘤被完整切除,周圍的淋巴結也被徹底清掃,創(chuàng)口只有一個“小洞”,出血量僅10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