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西方員工將自動化看作威脅不同,日本的機器人被看作友好的幫手。



MotokoRich在文章中寫道,她是《紐約時報》駐日本記者。人口老化嚴重的日本人愿意擁抱各種自動化的工業(yè)機器人,但現(xiàn)實是,機器人在處理繁復的工作時,仍難以做到人工的標準。
連削土豆都還不行。

▲圖片來自《紐約時報》
北海道一家生產(chǎn)土豆沙拉和燉土豆的食品加工工廠,原本想引進機器人來自動化清理土豆上的「小坑」。土豆上普遍都會有這些小坑,它們是未來會長出新芽的地方,在烹煮前需要先挖走,這是一項耗時又重復的工作,原本正合適用機器人來做。
然而,當工廠負責人測試機器人時,發(fā)現(xiàn)由于機器人視覺處理不夠敏感,而且只能按單軸心來旋轉(zhuǎn)掃描土豆,存在盲區(qū)。結(jié)果就是,機器人不僅會挖漏小坑,而且在挖能找到的小坑時,也會削走額外的土豆,增加了耗損率。所以,直到現(xiàn)在,廠里還是依靠30名員工每天手動完成15噸土豆的處理。
歸根到底來說,它們就是還沒能按人類的標準來完成工作。
負責運營管理該工廠的柴山明仁說。
另一家在北海道旭川市的工廠雖然成功將60%的工作自動化了,但到了削南瓜皮這一步,他們還是得依靠人工處理。因為工廠認為在南瓜上保留一點南瓜皮,燉起來會更香,但現(xiàn)有自動化處理的機器人并不具備判斷保留南瓜皮量的功能,因此只能人工處理。

▲圖片來自《紐約時報》
除此以外,噱頭滿滿的機器人酒店、無人機配送、自動駕駛和療養(yǎng)院的護理機器人表現(xiàn)都在不同程度上讓人失望。而日本已經(jīng)是全球第四個人均使用工業(yè)機器人最高的國家。
據(jù)國際機器人聯(lián)合會(InternationalFederationofRobotics)統(tǒng)計,在日本,平均每一千人使用303臺工業(yè)機器人。而且,日本還為全球提供了52%的出口機器人。
日本企業(yè)在AI應用上同樣反映著「力不從心」的苦困。
甲骨文今年的一份報告指出,日本只有29%的公司在日常工作中應用到AI,低于全球平均水平50%。但從人們對AI的態(tài)度來看,日本支持在公司應用AI的比率為76%,排名第五,高于世界平均值64%。
為解決勞動力短缺問題,有人建議日本可放寬政策,吸引更多移民。日本政府也的確這樣做了,但是多個報道指出,因存在文化差異,不少日本人會排斥移民:
我覺得20-30年可能不夠,要40-50年才能讓移民真正融入日本。我們可沒法等那么長時間。
三菱電機負責政府和對外工作的NoritsuguUemura告訴《紐約時報》。因此,很多人對勞動力短缺的基本態(tài)度就是:那些普遍認為是給移民做的工作,改成給機器人的就是了。
和排斥移民的心態(tài)相比,日本人愿意投注于對機器人的愛和信任不僅存在于工作場所,甚至延伸至個人生活。從多啦A夢和阿童木,到索尼的機器狗等陪伴機器人,日本人在情感上也愿意向機器人尋求慰藉。

▲索尼的機器狗,圖片來自NBC
恐怕世界上真沒幾個民族能像日本人一樣對機器人愛得深沉了。
但現(xiàn)實是,在能夠賦予機器人「靈魂」的AI發(fā)展上,正如軟銀創(chuàng)始人孫正義所言——「日本就像是個發(fā)展中國家?!?/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