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覺很好,沒想到機器人能給我做手術,有了高科技,實現精準治療!”昨天(6月16日),在蘇大附一院胸外科病房做完手術3小時的朱老伯談起了自己的親身經歷:他對全球最先進的第四代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系統(tǒng)切除腫瘤手術,豎起大拇指。

據了解,這是蘇州市首臺胸外科機器人手術。
70歲的朱老伯,蘇州人。今年6月,他的身體亮起“紅燈”:經常覺得胸悶。
家人帶朱老伯來到蘇大附一院做檢查,結果顯示,朱老伯患有左前縱膈腫瘤,影像檢查顯示腫瘤直徑約4厘米。
“患者病情比較嚴重,如果腫瘤再長下去,將會對心臟、左肺和氣管形成嚴重壓迫。” 蘇大附一院胸外科主任趙軍介紹說,朱老伯的腫瘤就像一顆定時炸彈,需要盡快手術摘除。
由于腫瘤位置緊鄰心臟主動脈弓和左側肺門,并且周圍重要血管密集,手術風險高。 在局部狹小的空間內如何更為精細、精準、穩(wěn)定地手術?在完善各項檢查,并與患者溝通后,趙軍決定在第四代達芬奇機器人系統(tǒng)的輔助下,為患者實施“前縱膈腫瘤切除術”。
手術開始前,協(xié)助手術的醫(yī)生、護士們先要做好準備。大家分工合作,有人進行機器人的調試,有人進行工具的消毒、患者的麻醉等。
一場手術通常需要使用機器人的3條“手臂”——2條操作臂和1條鏡頭臂,醫(yī)護人員仔細進行消毒,并將整個手臂都用無菌的塑料套包起來,就和做手術時醫(yī)生戴的手套一樣。
手術醫(yī)生首先在朱老伯胸部打了3個直徑“拇指大”的小孔,接著達芬奇機器人的3只機器手臂通過小孔進入胸腔。
主刀醫(yī)生趙軍埋頭坐在距離手術臺不遠的中控臺前,盯著裸眼3D屏幕,像駕駛汽車一樣,雙腳踩在如“離合器”的踏板上,兩只手的手指套在傳感器上,靈活自如地720°“活動”。
隨著趙軍手指輕微移動,精巧的機器人手臂聽話地在布滿細小血管、神經組織的胸腔內靈活翻轉、穿針引線,精準完成病灶切除、吻合處理等工作。
看蘇州記者看到,操作臺顯示器下,病人病灶組織被放大,連一根動脈血管都看得清晰。
“機器人擁有最高10倍的清晰三維視野,能一目了然地觀察道胸腔內的血管、臟器、腫瘤等器官組織。7個自由度的仿生手機械腕,其可轉腕的關節(jié),比人手更加的小巧靈活。”趙軍解釋說,前縱膈腫瘤周圍血管及神經密布,運用機器人手術,能夠對肌肉、血管和神經實現精準保護,減少出血、感染和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極大地減輕患者的疼痛,同時住院時間更短,患者可以更快恢復正常生活。
手術不到2小時,朱老伯幾乎零出血,疼痛感很小,術后三小時后,朱老伯就下床行走。

“蘇州醫(yī)生真是厲害,身上又沒有大刀口,還用上機器人給我做手術,老家親戚都不相信我做了這么大的手術。”朱老伯感嘆說,等病好了要送錦旗感謝胸外科醫(yī)護人員。
趙軍告訴看蘇州記者,這也是他第一次離開手術臺坐著做手術,相較于傳統(tǒng)手術,達芬奇機器人輔助的微創(chuàng)手術具有更小創(chuàng)傷、更加精準、更快恢復等優(yōu)點。
據介紹,第四代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系統(tǒng)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外科手術設備。目前蘇大附一院胸外科團隊胸腔鏡微創(chuàng)手術已經常規(guī)化,“神隊友”達芬奇機器人手術系統(tǒng)的加入可謂如虎添翼。未來,隨著5G網絡技術的發(fā)展,第四代“達芬奇”機器人還將在遠程手術領域發(fā)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