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傳來的消息,可以讓富士康工人松一口氣。


還記得蘋果和富士康,想用機器自動化組裝iPhone、iPad嗎?
現(xiàn)在,這件事嘗試了幾年后,庫克和郭臺銘學到了一個道理:
還是人類工人好。
蘋果失敗的自動化嘗試
事情源自外媒The Information的爆料:
蘋果「自動化組裝電子設備」的嘗試,基本涼了。
眾所周知,因為富士康是蘋果的代工廠,這個故事也和富士康有關。
8年前,郭臺銘給蒂姆·庫克畫了個餅:
把iPad生產線上的人類,全都換成機器人,iPad的零部件沿著傳送帶進行,被一種名叫Foxbots的機器人切割、拋光、組裝。
整條生產線,幾乎不需要真人工作。
郭臺銘“畫餅”的前一年,還提出了“百萬機器人計劃”,計劃投入100萬臺機器人到生產線上。
愿景美好,錢途迷人。而且郭臺銘也的確成功了一部分。
在2019年報里,富士康精密工具產能較上年增長 15%,直接人數(shù)降低 26%,人均產值增長 48%。

機器代替人的進展肉眼可見。
但用機器人替代組裝蘋果設備的工人,他們折戟了。
iPhone等電子設備生產,還要倚靠富士康生產線上的人類工人們。
擰螺絲,涂膠水,機器人都不太行
組裝任何電子產品,都有一個必不可少的步驟:
涂膠水。
電子產品的印制電路板和外殼、電池等零部件,很多時候是靠膠水粘在一起的。
如果你試過手動組裝,會發(fā)現(xiàn)控制熱熔膠槍精確的把膠水涂在需要的部位,并且和其他部件粘在一起,是一件并不容易的工作,非常燙手,還容易涂歪。
另外,你還需要擰螺絲,對準零件上的孔,精準的用螺絲連接不同的部件。當然,這也有擰歪的可能。
對于連餃子都包不好的手殘黨來說,基本告別電子產品組裝了。
但這件事情機器也做不好。

The Information打聽到,2012年蘋果秘密組建了一支專業(yè)的機器人和自動化專家團隊,就設在離總部不到10公里的地方,負責想辦法用機器人代替工人。
這個團隊找來了電裝 (Denso)和三菱,開發(fā)了能涂膠水和擰螺絲的機器人。
蘋果這樣精密的電子設備,對涂膠水的精度要求非常高,誤差必須控制在1毫米以內。而擰螺絲也必須把握好力度,判斷是不是已經擰緊了。
新研發(fā)的機器人并不是十分擅長這兩件事情。蘋果的螺絲很小,機器無法感受到擰螺絲的力度;而涂膠水這件工作,一位該團隊的前員工說“訓練有素的中國工人比機器工人更擅長涂膠”。
顯然,直接上最高難度的iPhone組裝不太行,iPhone做不好,可是要砸牌子的。
那就從相對冷門的產品來做吧,Apple TV、Apple Watch、iPad都可以試一試,或者做測試也行,比如用機械臂舉著電子設備測試藍牙功能。
2018年,因為負責人離職,這個機器人秘密團隊解散了。
拋光,組裝MacBook,機器人也不太行

除了上面那個嘗試用機器人涂膠水和擰螺絲的團隊,The Information還挖出了蘋果的另一個機器人自動化團隊。
這個團隊最先嘗試做的事情,是給產品拋光。
2013年,他們先做了一個給Mac Pro拋光的機器人,后來,他們想直接把這個技術遷移到Apple Watch 3上。
然而,Apple Watch 3太小了,給Mac Pro用的技術沒法用,于是Apple Watch 3的拋光還是手動做的。
2014年,這個團隊又嘗試自動組裝MacBook,于是發(fā)明了一個機器人,可以把屏幕、鍵盤、觸控板裝到外殼里。
工程師們說,這臺MacBook自動組裝機器人,可以用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更高質量的組裝MacBook。
然而,設計一時爽,落地火葬場。
在真正的生產線上,傳送帶的移動并不是非常穩(wěn)定,安裝鍵盤的機器人需要裝一大堆螺絲釘而且裝得并不好,因此需要大量人工干預,零部件堆得到處都是,生產線亂成了一鍋粥。
花了差不多一整年時間,廢了好大勁,這條自動化生產線才能運轉起來。MacBook的發(fā)布也推遲到了2015年的春天。
雪上加霜的是,因為換成了體驗糟糕的蝶式鍵盤,那一年的MacBook也不受歡迎,甚至要給客戶退款。
這樣看起來這條成功運行的生產線也不是很劃算。
機器換人,可能是個賠本買賣
更難的是,想讓機器代替人類工人,除了技術問題,還有產業(yè)本身的問題。
首先,蘋果電子設備,是一種季節(jié)性產品。
每年發(fā)布會之后,用戶們會集中換新iPhone,之后就隨著時間的推移,需求越來越少。
也就是說,生產線們只在剛開始的時候高效運轉,過幾個月就比較閑,占著地方不干活兒了。
但機器是死的,人是活的。
The Information援引一位蘋果前高管的話說,蘋果更喜歡用真人,因為真人更靈活,可以方便的上下生產線。
畢竟,去年夏天,富士康的臨時工數(shù)量已經占到了50%,用工十分靈活,也引起了不少爭議。
上個月造iPhone,下個月就可以造MacBook,勤勞又聰明的富士康中國工人,似乎更符合蘋果的業(yè)務需求。
此外,蘋果每年的電子產品都是更新的,而這些機器人只能針對一款設備定制化生產,生產iPhone X的機器人不能用來生產iPhone11。
一位蘋果前員工說這意味著蘋果必須每年報廢生產上一款產品的機器人,重新設計開發(fā)制造生產下一款設備的機器人,一款iPhone也就賣那么兩年,這樣很難回本。
上一年造iPhone X,下一年就可以造iPhone 11,勤勞又聰明的富士康中國工人,似乎更符合蘋果的業(yè)務需求。

此外,還有一個潛在問題叫做就業(yè)。
在任何一個國家,就業(yè)都是一個大問題,如果蘋果和富士康真的把生產線上的人類工人全都開除掉,大量工人失業(yè),制造社會問題和國際問題,那蘋果和富士康顯然會承受巨大的社會壓力。
扎扎實實的用雙手建設社會主義,勤勞又聰明的富士康中國工人,似乎更符合蘋果的業(yè)務需求。
波音和特斯拉也有類似遭遇
其實不止蘋果,其他公司也遇到過類似的問題。
波音曾經希望用機器人來制造波音777飛機。
2015年,波音嘗試用機器人自動鉆孔來安裝零部件。但用著用著發(fā)現(xiàn),讓機器人來做這項工作并不可靠,往往做完還要返工,甚至耽誤給客戶交付。
沒辦法,到2019年,他們只好重新雇傭人類來做這項工作。
特斯拉也有過類似的遭遇。
特斯拉加州工廠花了1.6億美元來收購自動化公司,建立自動化的生產線。但這一生產線并不成功,甚至造成了Model 3的“產能地獄”,讓馬斯克本人不得不吃住在工場,拼命推動交付。
馬斯克后來也不得不對CBS的記者承認,機器人拖慢了車輛的生產進度。
不過,如果要由此得出制造自動化不行的結論,那肯定太草率了,而且只能說這個進程只是在螺旋上升。
比如,雖然自動造iPhone不成功,但可以自動拆iPhone啊。
蘋果官方曾在2018年宣布,他們發(fā)明了一款回收機器人,名叫Daisy,可以把回收來的15款不同型號的iPhone都拆掉,回收其中的金屬、玻璃、塑料等14種原材料,甚至制作官方翻新機。
現(xiàn)在,一臺Daisy每小時可以拆掉200臺不同的iPhone。
回收舊貨,減少垃圾,似乎也是個不錯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