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華盛頓郵報》報道稱,5年前,中國領導人呼吁進行一場“機器人革命”。有分析人士認為,中國的目標是提高自動化水平,讓這個曾經(jīng)沉睡的巨人在未來幾年里擁有全球制造業(yè)的優(yōu)勢。中國的工廠里如今已經(jīng)到處都是機器人了,現(xiàn)在,機器人更多地出現(xiàn)在公共場所。
11月20日,《華盛頓郵報》北京分社社長安娜·菲菲爾德前往上海采訪時,親身體會到了這一點。她說,在當?shù)匾患揖频甑怯浫胱r,她注意到大廳里有一個細長的圓筒形機器人,機身上,一個小小的屏幕顯示著微笑的人類面孔。酒店的接待員告訴菲菲爾德,如果她需要什么,可以讓機器人去送。
第二天早上,菲菲爾德要了咖啡,然后打開了酒店房間的門。讓她感到有趣的是,她發(fā)現(xiàn)自己和送貨機器人面對面了。菲菲爾德在推特上發(fā)布了一段簡短的視頻,展示了隨后的人機互動,很快就獲得了近7000條轉(zhuǎn)發(fā)和3.5萬個贊?!度A盛頓郵報》稱,這或許是對公眾日益增長的好奇心的一種證明,即當身邊充滿了機器人時,人們的生活會是什么樣。
問候了機器人之后,菲菲爾德找到了她的咖啡膠囊——在一個食品雜貨袋大小的隔間里,隱藏在一個滑動門下。當她在發(fā)光的觸摸板上按下一個圖形時,門打開了。
《華盛頓郵報》稱,雖然由于語言障礙,說英語的人可能會對機器人的反應感到些許困惑,但菲菲爾德——作為一名長期駐外記者,她在復雜的社會交往中游刃有余——表示,短暫的接觸讓人感覺“出乎意料地自然”。
“當機器人來到我住的房間門外時,它給我的座機打了電話,用中文和英文告訴我,它就在我的門口。”菲菲爾德表示,“當我來到門口的時候,它就在那里等著,很容易使用。‘你是整個宇宙中最可愛的人。’它的屏幕上用中文寫著,‘你想和我一起自拍嗎?讓我們一起說‘茄子’。”
菲菲爾德補充說:“當它離開的時候,它說,‘我希望我的服務能讓你保持一個世紀的好心情’。”
《華盛頓郵報》報道稱,人們已經(jīng)看到中國、日本和韓國的許多酒店正在試驗機器人技術。在美國,這一趨勢也開始流行起來。
不過,不是所有人都對此感到歡欣鼓舞。
洛杉磯世紀城洲際酒店的總經(jīng)理史蒂夫·崔在2016年接受《洛杉磯時報》采訪時表示,一些機器人在美國酒店的走廊里漫步,但他對這種機器能否被美國客戶接受持懷疑態(tài)度。
“有了機器人,你就沒法得到個性化的服務了。”崔說,“而那是人們?nèi)匀幌胍捏w驗。”
同樣的結論在亞洲也適用嗎?《華盛頓郵報》稱,現(xiàn)在下結論可能為時過早。當被問及中國人是否比美國人更習慣于機器人時,菲菲爾德說,她認為兩國都還處在新技術的適應期。
“是的,在這個地區(qū)的餐館和酒店里有機器人,但它們?nèi)匀皇呛币姷?,仍然是新奇的?rdquo;她寫道,“我想酒店里的其他人也從這個可愛的小機器人身上得到了樂趣。” 撰稿 顧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