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機日益融合 半機械人或主導未來社會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越來越多的半機械人將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也許在不久的將來,人類與半機械人之間的界限將會變得越來越模糊。這樣的設想或許并非空穴來風。西班牙國立遠程教育大學一項學術研究報告認為,基于目前技術進步的發(fā)展速率,預計到2025年,人類的生物器官將可以和人造器官完美融合,人體內開始部分使用機器人機制,成為人造機械和有機體結合的半機械人。通過極其復雜高端的技術手段,人體將與任何一臺機器一樣可以被拆分、移植甚至重新設計。大部分自然人類將由于傳統(tǒng)的生理解剖結構繼續(xù)承受死亡和疾病的威脅,而那些能夠花得起錢使用機械假肢或器官的半機械人將主導人類社會。
無獨有偶,《時代》周刊的封面故事也為我們描繪了2045年,人類將會通過與計算機結合化身半機械人的未來。這篇封面文章指出,計算機的發(fā)展速度越來越快,其計算速度也越來越快。隨著這一趨勢的延續(xù),最終,計算機可能從思想緩慢的人類手中“接管自己的發(fā)展”。當人類需要與計算機分享地球時,若想和平共處,就需要與計算機一樣聰明。為此,未來人類可能需要與計算機融合,以變身超級聰明的半機械人,利用計算機擴展人類智能。屆時,人類也將不再是人類,而是“與機器融合成為另一種物種”。
這聽起來有點像科幻小說中的情節(jié),但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真假想這種可能性,并將其付諸實踐。牛津大學的神經科學家安德斯·桑德柏格及其同事正計劃通過利用人工智能等技術來繞過死亡,最終實現人類永生。在芝加哥舉辦的第九屆世界超人協會年會上,桑德柏格公布了自己的計劃:先將整個大腦的“內存”,包括所有記憶和情感,都下載到一臺電腦中,然后利用基因改良、納米技術等高科技,加速人類進化,最終讓人類與機器結合,并實現“永生”。目前他正在對大腦進行超薄掃描,先把大腦包埋在塑料中,然后用內置激光的相機和鉆石刀片在切片的同時獲取大腦組織圖像,這樣做可以更好地了解人類大腦結構。桑德柏格表示,他的設想可能在幾十年后,就會在技術層面完全實現。
兼?zhèn)淙藱C優(yōu)勢 半機械人為太空探索出力
一位美國學者稱,未來的太空探索必將依賴于人的肉體與機器人金屬相結合的半機械人。
實際上,現在人類和機器人都不具備完成星系探索之旅的能力。人類的身體并不足夠強壯,因此在太空旅行中很容易受到各種傷害,而且受衰老、壽命等的限制不可能進行很長時間的太空旅行。機器人雖然不存在這些問題,但卻缺乏智能動力和人類在太空任務中表現的適應性和機動性,因此美國未來派學者雷·科茲威爾提出了一個解決方案將人類和機器人結合在一起,組合成兼?zhèn)鋬烧邇?yōu)點的半機械人。
這并不是白日夢。2008年,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太空機器人》一書的作者、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資深館長羅杰·勞恩尤斯和其合著作者美國大學的霍華德·麥克迪都指出,美國航空航天局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開始研究半機械人技術了。這或許意味著半機械人將不僅出現在未來地球的日常生活中,也將成為未來太空工作的得力助手。